面对险恶形势,一场事关徇北汉军生死存亡的决策论辩,在卢奴中山王宫大殿内激烈展开。

汉军将领们的意见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刘秀西还长安(更始帝刘玄已在此前由洛阳迁都长安),向朝廷要来援兵,与王郎、刘杨决战。另一派主张避开刘杨锋芒,北进东扩壮大实力,回头再战刘杨。

双方争执不下。

刘秀举棋不定。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严子陵和阴兴追上了刘秀部队,一脚踏进了卢奴中山王宫的大殿。

严子陵的到来,让刘秀喜出望外,也让将领们如遇神明。刘秀麾下的将领,无论新老,都久闻严子陵大名,他们知道昆阳大战时严子陵便是刘秀的灵魂谋士。

刘秀迎上前去,紧紧握住严子陵的双手,拉着他在主帅席旁落座。王宫大殿霎时静谧下来。

刘秀向严子陵详述了两派主张,严子陵听得认真仔细。

众将急切期待严子陵发表远见卓识。

许久,严子陵才起身离席,走到大殿中央。他向刘秀及众将作揖施礼后说道,严光下车伊始,便发议论,实因军情紧急,不得已而为之,若有不妥,万望大司马和诸将军海涵。

刘秀说,务请子陵坦陈己见,不必顾忌。

严子陵举手一挥,果断说,大司马若西还长安,可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了。

严子陵开言伤及大司马颜面,众将皆惊且不敢言。刘秀不动声色。

严子陵义正辞严地指出西还长安有“四误”:

一是误判更始帝朝廷实力。严子陵指出,西还长安,就是寄希望于更始帝发援兵,而目前,赤眉军异心陡显,威胁长安,各路割据势力屡屡挑战,朝廷哪里还有援兵助河北?

二是误视河北我军在朝野官民中的地位。严子陵认为,当下之河北,俨然已成为朝廷的重要后方和依傍,一旦失去,必将惊动三辅,挫汉军士气,而鼓敌军勇气。

三是误估王郎的影响和刘杨的军力。严子陵分析,王郎诈诩刘子舆,驱使乌合之众,日久必现原形,人心散亡,难以与大司马长期抗衡,若西还长安,岂不自弃阵地,任由王郎坐大?再看刘杨,虽拥兵十二万,四倍于我军,然昆阳决战时,大司马仅凭二万兵力,战胜王莽四十二万官军,今区区十二万刘杨军队何足惧哉?

四是误弃河北我军初心。严子陵直言,河北我军自大司马徇北始,就是独立争闯天下时,大司马胸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宏伟愿景,如若西还长安,岂不是让大司马自入囚笼?诸位也终将失去青史留名的历史机缘。

严子陵的精辟宏论,慷慨陈词,如利剑击中将领们的心窝:是啊,西还长安犹如自入囚笼,自毁前程,万不可行。大殿内一阵躁动。

邓禹上前一步说,如此看来,子陵是认可北进东扩的战略吗?

严子陵没有正面回答邓禹的问题。他说,身处大争时代,想要避开战争,绝无可能,避得了真定的刘杨,就避不了北进的刘杨,东扩的刘杨,你越想避刘杨,刘杨则越多,只有迎难而上,迎接刘杨挑战才是胜利之王道。仲华以为,北进东扩与西还长安有何本质区别?

大殿内将领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和成太守邳彤拱手说,敢问先生,既然西还长安有误,北进东扩有错,那么河北汉军除却拼死一战,还有何路可走?

严子陵坚定地说,谈和联兵。

这是严子陵在批驳了西还和东进两派主张后,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全力游说刘杨并与其联兵。

邳彤苦笑道,先生的谈和联兵策,先前我曾主张,但被众将驳得体无完肤。

不知诸位将领对谈和联兵持何看法?严子陵问邳彤。

邳彤扫视殿内将领,说,诸将以为,刘杨铁定心肠要跟王郎走,与其谈和几无可能。第一,刘杨宣称归附王郎的时间节点,不是发生在王郎称帝、大司马徇北招抚遇困时,而是发生在大司马徇北招抚走出困境、形势逆转向好之际。第二,刘杨拥兵十二万余,是目前徇北汉军兵力的四倍,如果刘杨愿意谈和联兵,除非是大司马愿奉刘杨为天子,而不可能是刘杨屈从于大司马。

严子陵哈哈大笑,说,将军们只懂军事,不懂买卖,才会有此结论。我曾为商贾,深知商人趋利本性。刘杨向来好商贾,善买卖。我洞察刘杨当前的所作所为,与商人并无二致。

众将不解,军事岂能与商事等论?殿内一片质疑声。严子陵悠然道:不过,刘杨倒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政商。试想,刘杨早不投王郎,晚不投王朗,恰恰选在大司马形势见好之际,应有他的如意算盘和某种图谋。以我之见,刘杨是看好大司马,而不是看好王朗,他是假意投王朗,真心向着大司马。

将领们肃然,竖耳静听。

不知诸位将军是否发现,自从刘杨宣称归附王郎以来,其部队仍在原地按兵不动,既不南下开往邯郸与王朗合兵,也不北进寻我徇北汉军作战。他意欲何为?他在等待。他在等待什么?他在等待有利可图的商机。

任光说,刘杨本就享有藩王尊号和食邑,除非正如众将所言,他在等待大司马去拥护他做天子。这就是刘杨等待的商机吗?

严子陵目光扫视将领们一圈,摊开双手驳问道,刘杨想做天子,自立称帝即可,何必去投一个不着边际的王郎?诸位应该这般去想,正因我等不知刘杨在等待什么,想做何种买卖,更应主动去会刘杨,摸清他的真实意图,听明他究竟想要什么,再看我们能否满足他,岂不更有利于我方定计决策?

严子陵回到坐席,侧身对刘秀说,严光敢断言,争取刘杨回归大有可能。倘若争取不成,再寻机与其决战,亦未尝不可。严子陵态度坚决。

刘秀认同严子陵的谋略,颔首说道,边谈和,边备战,和不成,再决战,子陵此谋乃上上策。只是,遣谁去与刘杨谈和?

严子陵说,文叔可遣刘植刘伯先为使。刘杨乃伯先族兄,伯先为使最为合适,也利于摸清刘杨底细,说服族兄弃暗投明。

刘秀拍案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