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子陵被逐回家,赵信也跟他退了学。二人暂且在家自学经书。不久,应严景仁之聘,计佑辞去山阴精舍教职,到余姚专任严家的家庭经师。

在计佑的教导下,严子陵和赵信专心致志,苦学四年,已通晓四书五经。是时,严子陵十六岁。

盛夏暑月,一位在山阴精舍时的同学,借暑假顺道余姚,来看望严子陵和赵信,并请他俩去他的家乡句章做客。

同学家在句章东境的一个小村里。小村西面的达蓬山,传说是秦始皇时徐福东渡的起航地。村东一条泥筑的海塘,拦住了涨落有序的东海潮。海塘沿着山体,弯弯曲曲地向南北延伸。小村依塘,村名叫弯塘。

弯塘同学带着严子陵和赵信去赶海。

他们爬上约两丈高的弯塘,站在塘顶眺望,大海碧波浩渺,海滩又宽又长不见尽头。海滩上,黄亮的泥涂,在阳光下耀眼刺目;齐整整跨小腿高的丝草,绿得特别纯;在丝草和海塘间长着百十丈宽的芦苇丛,葳蕤葱翠。海面上吹来阵阵海风,丝草顺风弯腰,煞是娇柔;芦苇摇曳着发出沙沙响,和着哗哗的海潮声,交响着,动听悦耳。无数条宽窄不一的海湾,穿梭在海滩的泥涂、丝草和芦苇间。海湾里浅浅的海水上,零星闲荡着几条渔船,大的叫“格舱”,小的为“三板”。一群群野鸭、海鸬鹚,在海滩上任性地飞来跃去,好像在为大海断句。

东海的辽阔壮丽和海滩的婀娜生机,令严子陵和赵信陶醉。

弯塘同学带着严子陵和赵信下了海塘。他们挽起襜褕下摆,赤脚穿过芦苇丛,踩过丝草地,蹚过一条条宽的和窄的海湾,踏上了稠软的泥涂。泥涂上,望潮蟹、花娘蟹、弹涂鱼在悠闲地撒野,一闻人声就立时钻进泥洞里,独剩泥螺在慢悠悠地挪圈。

他们走到海滩的尽头弄潮——追逐着一波又一波卷涌的潮水,把双脚轮番抬起来,让浪花拍去沾在脚上的泥。

泥涂上三三两两的人,在捉蟹、捕弹涂鱼、拾泥螺和挖海瓜子。他们尝试着这些海里人的活计。那高竖小黑眼的蟹、披着星斑皮的弹涂鱼,只有经验老到的海里人才能捕获它们。他们缺少经验,只能拾泥螺和挖海瓜子。他们拾啊挖啊,捎来的小木桶已盛满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