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精舍的学习方法有多种,主要是两种:一谓“大都授”——集体上大课;二谓“辩难”——进行学术辩论。
汉时,辩难很兴盛。无论太学还是精舍,辩难成为士子们交流学术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他们崭露头角和步入仕途的一次重要机会。
山阴精舍常举办辩难活动,有的由经师组织,有的为学子自发,最隆重的当属“秋月辩难”。
秋月辩难由精舍组织,每三年举办一次,因日期定在“秋暮夕月”时,故名秋月辩难。
每逢秋月辩难之年,经师从年初就开始遴选辩手,对象多为经师的高足,或是优秀的高年资学生。
秋月辩难影响广泛,堪称山阴乃至越地的一桩盛事。因此,不仅山阴县令会如期莅临,届时还会请来郡府的官吏出席。出席的郡官和县令,对辩难中表现出色的学子,有权当场把他们招为僚属,或记名推荐他们入仕。
如此高端的辩难活动,一般学子哪敢奢望。
入精舍不久的严子陵,却似初生牛犊,跃跃欲试。他傲气十足:方士不是说我有丞相命吗,这回我要一辩成名,入仕为官。
精舍同学都在背后笑他轻狂,讽他不自量力,连陪读的祖父也反对,劝孙儿凡事总得先把底子夯实。
严子陵充耳不闻,顾自向经师计佑报名去了。
计佑对他的举动很觉可爱,笑问,你才十二龄童,刚入精舍,少不更事,难道不怯辩难?
严子陵回答说,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甘罗十二就以雄辩拜上卿出使赵国,我正当甘罗之龄,何来怯懦?
计佑说,秋月辩难唯实力而非勇气,论辩的对手是学养富盈的学长,你啊,勇可嘉,恐力难敌也。
严子陵挺胸说,请先生允我一试。
计佑审视着严子陵的狂傲神态,严肃地说,秋月辩难非比常日辩难,辩优辩劣,关乎你我荣辱及精舍声誉,岂能言试。
严子陵撇嘴不吭声。他曾观看过多场精舍辩难,觉得与他在瞎子伯伯家的论辩,没有多大区别。他还认为那些学长的辩辞,大都玄虚附势,鲜有几个精辟独到的。
计佑知严子陵心有不甘,劝慰道,你潜质非凡,更应静心读书,积攒足够本领,以备日后一辩冠天下。
严子陵的激情,被计佑浇灭了。
暑假前,入选秋月辩难的名单张了榜,榜单上自然不见严光姓名。严子陵倒没有因此扫兴,捎了书册回余姚度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