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在陈遵的力邀下,严子陵住进师父家。师母烹了下酒菜,做了面食,端上餐几。师徒对酌畅饮起来。

传杯弄盏后,陈遵逗趣道,你来长安上太学,何必弄个金匮包藏书册,勾贼人起眼。

知道师父误会了,严子陵向陈遵一五一十讲述了事情原委。

如此看来,必是走漏了风声。陈遵听后立下判断,说这贼人不是偷鸡摸狗之辈,而是学术大盗。大盗要将宝卷窃为己有,冒发现《周礼》之功,从而邀功谋取高位。

哈哈,陈遵幽默道,幸好请你住进我家,我看哪个盗贼,敢来京兆史家作奸犯科。

陈遵的判断分析使严子陵诧异,他回顾自己入京后的行止,一时难解《周礼》因何走漏风声。茫然中想起行前梅福的忠告,他意识到若要将《周礼》献到皇上手上,不被歹人作梗渔利,中人至为关键。他屈指算来,戴圣已故,同学官微,举目长安,眼下除却陈遵,再无他人可托。少顷,他举杯恳切道,今日巧遇师父,实是天意,严光拜托师父上疏朝廷,进献《周礼》。

不妥,陈遵说,当今皇上爱重古籍,《周礼》乃稀世珍宝,上策当通过名儒学士或有一定地位的朝臣奏疏,方稳妥。我身价低,恐勉为其难。陈遵思考片刻,有了主意。他提议道,子陵不妨通过王莽将《周礼》献予朝廷,王莽为皇帝近臣,他礼贤下士,尊儒尚古,是当朝屈指可数的柱国之才。

严子陵赞同陈遵提议。戴圣去世了,他也只能走这一步。他想,王莽与自己恰好有同师之缘,请他做中人,既稳妥,也合乎情理。

次日,陈遵陪同严子陵去王府拜访王莽。王府家仆告知他们,王莽已月余未曾回家,近来他的伯父、大司马王凤染疾卧床,他昼夜侍疾在侧,除了皇帝和太后,不见任何人。

献书一事只得暂时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