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成帝阳朔二年(前23),迎春花开时,严子陵和赵信就要游学远行了。
游学始于周代春秋时期,孔子是游学的鼻祖。效孔子之风,先秦诸子百家无一不游,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及韩非子等等,都是著名的游学之士。可见,游学这种学习方法,对人格养成和知识的积累独见功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道理当在其中。
西汉自武帝朝起,进入中国历史上游学的鼎盛时期,官学私学繁荣,游学活动成为一种国家化的社会风尚。文人学子无论贫寒、富贵,也无论老、壮、青、少,皆涌进游学大潮中,他们把名儒大师视为游学目标,把游学作为求知、交友、入仕的重要途径。
远游前晚,临睡时,严子陵的母亲端一脚盆热水,走进儿子的卧室。她让儿子在床沿坐正,又将他的双脚浸入洗脚盆,然后轻轻地为他搓洗双脚。
这是浙东越地的一种出行习俗,谓“暖足”,意在为远行的亲人热络脚筋添脚力。凡第一次出远门的人,前一晚,或母亲,或妻子,或女儿,必亲为之。
古时路途艰险,交通工具简陋,通信又不便,归家遥无可期,一次远行恰似一次生离死别,暖足表达的是亲人的一份牵挂和眷恋。
母亲边为儿子洗脚暖足,边仰头端详儿子的脸庞,心中无比欣慰,也无限感慨:当年那个羸弱的早产儿,如今已长成一等一的壮小伙。
母亲叮嘱严子陵要用功读书,要自知冷暖顾好身子。末了,她说,光儿要记住爷爷的话,读书做官,为严家争荣耀。
严子陵嘴角一扬,答道,娘,我记住了,三朝为相做大官。
母亲笑了,她端庄淑令、眉目清秀的脸上,露出一对浅酒窝。她相信儿子的天赋和能力。她说,娘盼着呢。
翌日辰时,春风和煦。石埠头,严子陵和赵信登上行船。
立在船头的严子陵,四方脸,龙眉双凤眼,缁撮头冠,七尺有三的身板,着青色丝绸曲裙袍服,佩长剑,雄健俊逸,那股自信昂扬的精气神,让家人们悄然看到了“三朝为相”的希望。
船夫准备拔篙。严子陵向送行的亲人们挥手告别。这时,母亲突然在岸上喊,船老大慢着,我还有几句话要对光儿说。
母亲急急踩着石阶下到埠头。
严子陵也跳下船,问道,娘还有何事?
母亲踮起足,贴近严子陵耳边说,光儿,娘昨夜想了一宿,觉得还是要把娘的心思告诉你。娘不在乎你做大官,娘只盼你做个有骨气的人,能挺直腰板立在人前,畅亮说话。
为使母亲放心,严子陵重重点头,说,娘,我懂。
此时的严子陵,心已飞向远方,他嘴上应着“我懂”,其实并不懂得母亲话中的良苦用心。随着人生阅历的积累,他才明白母亲的话,藏着极深的人生道理。
行船顺风溯流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