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改朝后的第二年,下诏征聘严子陵为羲和命士。

羲和命士是王莽新设的朝廷高级官僚,担负总理国家经济的职责。

王莽建立新朝后开局顺利。他拜元后,封皇后,立太子,策孺子,完成了王朝顶层权力的更迭和稳固。他渥亲族,贬刘贵,改官制,赏百官,抬升了王氏族统的地位,贬抑了刘氏贵族的权重。

接着,王莽准备推行新政:一、冠王田;二、废奴婢;三、改币制;四、重农桑;五、兴工商。可谓雄心勃勃。

如何付诸实施,却使王莽头大。前两项似乎比较省力,冠王田实则依周朝古制恢复土地井田制,废奴婢即改称“奴婢”为“私属”并禁止买卖。后三项就艰难费力了,王莽理想宏伟,却苦于缺少既能领悟他的精神又能殚精竭虑善于执行的官员。

国师刘歆不懂经济,却善于卖弄理论。刘歆奏称,周王朝专门设有泉府官(经济官),倡导官府赊贷,收购民间兜售的货物,供应民间匮乏的货物。《论语》设有五均(物资调节官)各管一事,以使财物能够公平分配,百姓能够安逸生活,这些都源于《周礼》主张。

王莽陡然开窍,找来一帮大臣博士,根据《周礼》和《论语》,制出“五均六管”法(史称“五均六筦”)。

事非前定,王莽以周礼有“命士”爵为据,从朝廷至郡,专设一个新的官职,称作“羲和命士”。朝廷的羲和命士秩比羲和(羲和由大司农改称而来),郡的羲和命士秩比太守。各郡的羲和命士均由王莽钦点,足见王莽对这一职务的重视。

待到郡的羲和命士全部上任,却迟迟不见朝廷的羲和命士列队朝班。是朝中无人了吗?还真是。

在王莽看来,众多朝臣,独缺胸藏经世济民之策的相国之才。谁来担任朝廷的羲和命士,王莽掰着指头,挑来拣去,最终选定了严子陵。

王莽的理由是:严子陵才高,他通儒学,精《周礼》,历经商海,见多识广,是难得的经世济民之材。严子陵德好,他品行忠直守信,要么不当官,一旦当了官,定能忠君履事。严子陵义重,他当年经王莽相救出狱,这恩应该不会忘,何况他们还有同师之谊。

对王莽而言,征聘严子陵为朝廷羲和命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一个如意盘算。王莽获封“安汉公”后,曾准备授严子陵尚书令,却被严子陵拒绝,还倒着被他痛骂一顿。这笔旧账王莽记忆犹新,一直耿耿于怀。王莽以为,那时严子陵骂他,因天下还姓刘,自己还只是个安汉公而已。如今天下姓王了,自己已为真命天子、九五之尊,你严子陵有何理由不屈附,有何胆魄不臣服。

王莽得意地想,只要你严子陵上朝入班,那么你的生死就攥在我的手心,我就要目睹你心甘情愿地匍匐在我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