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平原义军继续南进,在东阿艾山渡过河水(今黄河),进入泰山北麓。南进途中,平原义军几次遭到王莽官军的围追堵截,到达泰山时,损兵折将过半,全军仅剩千余人。
严子陵率军进入泰山,目的在于以泰山为依傍,对义军进行训练,再伺机行动。
其时,泰山东部和南部,是赤眉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平原义军进入北山后,整个泰山地区几乎成了反莽义军的天下,有利于开展练兵活动。
从平原至泰山,严子陵充分认识到,平原义军劫富济贫不成问题,而要与王莽官兵对阵,实力相差悬殊。因为这是一支既没经过军事训练和纪律训导,又缺乏精良充足的武器装备的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分也很特殊,那些嗜好博戏的兵士,常在营帐里日夜博戏,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时常还因输赢互殴。整兵成为严子陵练兵的首要一步。
严子陵对义军中屡教不改的博戏者坚决予以清退,对义军中的年长者和意志摇摆者坚决予以劝返。如此下来,一千余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三百余人。
迟昭平坚定支持严子陵的整兵之举。几次大的突围、小的战斗,已使她深明“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将不在勇,而在于智”的道理。
整兵后,开始练兵。平原义军偃旗息鼓,白昼操练骑射搏杀,晚间识字学文。
练兵期间,严子陵遣人赴长安,委托陈遵变卖了尚冠里的全部财产,秘密换取军马、武器和粮食等,改良义军装备。
练兵后的平原义军,成为一支“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的精良突骑。
在泰山北练兵的严子陵,一直顾念着南阳刘氏兄弟的动静。因为,他训练的这支突骑,正是为刘秀而准备的。
刘秀终于在南阳举义了。
新朝地皇三年(22)十月,刘縯与刘秀、邓晨约定,刘縯在舂陵,刘秀会同李通在宛城,邓晨在新野,同时举起反莽大旗。刘秀在宛城的起义因泄密而流产,所幸刘秀硬是拉起了一支队伍。十一月,三支队伍在舂陵会合,史称“舂陵兵”。
刘秀舂陵起兵的消息传到泰山东阿时,已是次年即新朝地皇四年(23)二月底。严子陵当即决定义军拔营舂陵,投奔刘氏兄弟。
这支训练有素的突骑,向南阳疾驰,一往而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