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前,刘秀曾与严子陵交换过“掏心战术”,严子陵对这一战术深为赞赏。

刘秀早已预见会议可能出现分歧,他希望严子陵以局外人的角度,对他的战术做辨析与判断。他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将领们统一意志,树立必胜信念。

刚才,严子陵亲见刘秀的沉稳练达,暗自欣喜。他仿佛看到眼前的刘秀已是一条长实鳞爪的龙,张扬出腾飞苍穹的气势。

严子陵挺直身姿,目光扫视一遍军帐内的将领。他面对他们急切而又充满信任的神情,缓缓说道:

当局称迷,旁观见审。我观今晚刘将军所提计策,把战场切口选在昆阳城西,正是奉行孙子“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之法。刘将军决定亲率三千敢死队伍奇袭敌军中军营垒,亦是运用孙子“擒贼擒王”战术,“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刘将军之计,确有冒险之嫌,但切实可行。

骠骑大将军宗佻说,官军毕竟浩荡,达四十二万,战我二万,二十比于一,官军即使不挥刀戈,碾过来也能把我汉军碾成肉酱。

看来严子陵的三言两语,很难消除众将的疑虑。

我想,宗将军所虑,也是刘将军所虑,刘将军既有虑,今晚还提出上述计略,可见刘将军心中已有定盘星,由此断定,我料刘将军已然洞察敌方败像。严子陵言辞肯定。

众将疑问,败像?哪来的败像?

败像一,王莽官军兵力虽众,却征自四方州郡,各为营伍,每部大者不过万人,小者不足万人,互不统属,看似密密麻麻,却驻在百余个营垒,兵力分散。再加王邑严令诸营“按部不可动”,各部不敢主动出击迎战。因而,官军貌似强大,实为一盘散沙。

败像二,官军统帅王邑不懂兵法,骄横跋扈,狂言先屠昆阳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孙子云:将者,骄而恃强,实为无能之辈,必败也。刘将军断定王邑骄狂,轻视我汉军,故此,先击王邑中军,使敌中枢溃败,混乱之际,我守城将士和城外援兵,两面全力夹击进攻,不由官军不败。

严子陵的话音一落,众将攀耳交谈。严子陵从他们的神态中观察到,自己所论已被大家认同。

严子陵继续道,我刚到新野时,就听乡里百姓传说刘将军少谙兵法,而今短短数日,从定计突围,到说服援兵,再到冲锋陷阵,刘将军的智勇胆魄,将士们都已看个分明。据我所察,诸位虽未言明,却俨然已奉刘将军为昆阳大战统帅。请问,我的观察是否有误?

营中众将频频点头。

严子陵压低嗓音,故作神秘地说,近日附近村庄里有童谣相传:两王遇刘秀,淹死滍水河。可见,天意已有昭示,明日之战,汉军必胜!

严子陵的童谣谶言,把将领们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

将领们斗志昂扬,禁不住振臂高呼:汉军必胜,汉军必胜!

刘秀真心敬慕严子陵是位天才谋士。他想不到严子陵一改以往以古人古语论事的风格,张口闭口云孙子曰兵法;他想不到严子陵从头至尾为他摆功,把他捧得如战神一般;他更想不到严子陵敢编童谣假示天意,狂言汉军必胜。

时机已经成熟,刘秀作出部署:由严子陵和宗佻率援兵,在城东南营地向西进攻;由邓晨和李秩率小股部队密插至西城门,策应城内守军出城进攻。

两翼汉军的进攻时间,以刘秀所率的敢死将士,在王邑中军营开战的鼓号声为号。

刘秀同时命令诸将,回营后,尽快按数选拔敢死勇士,速到中军营集合。

迟昭平主动请缨,愿率平原三百突骑为敢死队,紧跟刘秀冲锋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