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二〇一六年秋末冬初,是我人生中的一段至暗时刻,我被确诊患了肺癌。我做了死的准备,暗地里给妻子和女儿女婿写了遗书。在上手术台的前一晚,我回顾自己的一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写成严子陵的传记。我要感谢为我主刀的上海市胸科医院的申屠阳教授,是他的精湛医术,把我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为我创作严子陵传记,延续了一段极其宝贵的生命时光。
我执念写严子陵,是因为在余姚的四大先贤中,严子陵是唯一一个没有完整生平事迹的历史人物。(迄今为止还找不出一本完整地写他一生的书。)我下决心要去填补这个空白。但这只是我选择写严子陵的原因之一。点燃我写严子陵传记的引信,是二〇一四年的一件旧事。
那年,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创作上演了姚剧《严子陵》,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不久,它以高分荣获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但是,在送评省级有关奖项时,《严子陵》落选了。落选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评委(包括一些领导)认为,严子陵是一个对社会有消极影响的历史人物。
当时,我在余姚市委宣传部分管文化工作,听到这一消息后,我怎么也想不通:这么一个深受浙东人民敬仰和尊崇的历史人物,居然被定性为一个消极负面人物,难道严子陵对社会没有一点正能量吗?难道世世代代的浙东人民都看走眼了吗?
其实,国人对严子陵(主要对他的隐居不仕)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评价:
一是风骨高洁之士。认为严子陵以矫行特立的姿态,写下了一篇意蕴深邃、影响深远的大文章,他的高风亮节,似“云山苍苍”,如“江水泱泱”。
二是沽名钓誉之徒。认为严子陵的行为,是“故作清高”的作秀,他贪图虚名,却追求逍遥,不愿做官为国家尽责担当,对社会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这两种绝然对立的是非褒贬,即使在严子陵故里余姚,今天也依然普遍存在着。它真实反映了世人(包括余姚人)对严子陵的心态。
我惊讶喟叹,祖辈把严子陵列为余姚四先贤之首,而后人却对严子陵缺少了应有的文化自信。
我心里忽然有一股子冲动,要为严子陵写一部传记。我要探秘他的人生轨迹,揭开他隐居不仕的谜底,展现他蓬勃向上的积极形象。
我认为,严子陵的历史影响是精神和文化上的,内在、积极,深远而广泛,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宋范仲淹在千古名篇《严先生祠堂记》中,将严子陵推崇至极,赞美严子陵的行为“使贪夫廉,懦夫立”,严子陵的品格“山高水长”;政治家、主持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仰慕严子陵的耿介兀傲,击案高呼“吾爱严子陵”;词圣苏东坡吟诵严子陵的行为,恰似“耿耿清风”拂遍大地。明大儒王阳明曾登临客星山拜谒严子陵墓,并游览了高风三亭,称颂“严光亭子”胜过洛阳云台。(南宋嘉定十七年,郡守汪纲在余姚客星山严子陵墓左侧建高风阁,配建遂高亭、丝风亭和苍云亭)清康熙朝“中州先哲”吕履恒,感叹严子陵高洁的精神之魂,犹如翱翔天空的鸿雁,那么多东都洛阳的名士,也难及他的一只翅膀。近代戊戌变革的风云人物康有为断言,就凭严子陵“怀仁抱义天下悦”这一句话,对当政者已是“片言为政固已足。”
曾任浙江省社科院院长的王凤贤论严子陵,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图腾”,在物欲横流、名利至上被极度放大的当下社会,有其“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严子陵的同邑后学华建新评严子陵,“志不在名”但“高名自至”,因为严子陵的行为,挑战的并不是皇威,而是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法则。
《宁波通史·史前至唐五代卷》(傅璇琮主编)称誉:“严光现象是中国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形象,已经成为含义丰富的人格‘原型’,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和审美的内涵”“严光不仅是余姚的乡贤之首,而且是浙东文化史上的最早楷模,是浙东文化发轫的一块界碑。”
《毛泽东早期文稿》选有一篇《讲堂录》,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预科学习期间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毛泽东写道:“后世论光不出为非。不知光者,帝王之师也。受业太学时,光武受其教已不少。故光武出而办天下之事,光即力讲气节,正风俗而传教于后世。且光于专制之代,不屈于帝王,高尚不可及哉。”在这篇笔记里,毛泽东肯定严子陵是一个既具远见卓识又能“正风俗”的人,他“力讲气节”功成不居的风节,可以起到影响当时与后世的作用;毛泽东推崇严子陵是一个具有抗争精神的人,在那个“专制时代”,严子陵那种“不屈于帝王”的勇气,在封建士大夫之中“高尚不可及哉”。作为熟谙历史、缔造新中国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对严子陵“力正风俗、传教后世”的评价,足以表明严子陵是一位具有正能量的历史人物。
我对严子陵文化充满着百分百的自信。
写严子陵很难,难就难在关于严子陵的史料少,尤其是他的生平信息。不过,少也有少的好处。少的好处是,留给写作者想象的空间大了。严子陵留下的谜,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令人神往而欲探究之。但是,想象要有历史依据,想象要照应历史背景,想象要遵循历史规律,想象要符合历史人物的心性情理。说到底,想象要讲究科学,要以缜密的逻辑托底。
追求科学的想象,首要是研究,把严子陵文化研究深、研究透。这是写严子陵传记前必先做的功课。
于是,我在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的情况下,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态,迈出了我的计划的第一步。二〇一七年春,当我自觉身体有所起色时,便着手研究严子陵。
我根据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逸民列传》等有关史料,开列了一百多个问题,如:严子陵“少有高名”,发生在哪一岁,因什么事,在什么地方?严子陵“与光武同游学”,他们是太学同学,还是像先秦诸子一样游学五湖四海的同学(游学在西汉成为一种国家化的时尚)?严子陵与侯霸“素旧”,是老相识或老朋友,那么,他们相识于何时何地,关系是好是坏,有过什么交往?严子陵被王莽、刘秀多次征聘,在当世应是一位声誉卓著的人物,却为什么没有著说存世?严子陵与梅李陀的千里姻缘如何结成,他的继配范氏又是怎样一位女性?刘秀礼聘严子陵到洛阳后,邀他入宫“相对累日”,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有史料说严子陵以自己的声望,通过举荐和游说,为刘秀网罗军事人才,“先之以邓禹,继之以马援”,那么他与邓禹和马援有旧交吗,他是怎么说服他们追随刘秀的?……
我按照拟定的题目,穷根究底地去找史料,没有正史找野史,没有野史找传说,没有传说就找元明戏曲和明清演义。除了搜集已有文字资料,我还擘画出两千年前严子陵的足迹,游走全国各地开展田野调查。我企图把撒落在大地上的挂在民众口头上的严子陵的故事,统统收集起来。
我在收集一切能够收集到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而逐题加以整理、研析、破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对严子陵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他一生的轨迹和形象轮廓在我的脑海里跃然而出。至二〇一八年底,研究告一段落。回首望,已历时两年整。
二〇一九年春节后,我开始写作。整个写作过程,依然伴随着大量的研究。文中凡严子陵走过的路、办过的事、说过的话、交往过的人等,都是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转化为文字和语言的。就这样,我边研究,边写作,到二〇二一年六月底,在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前夕,完成了约二十万字的初稿。
写作本就不易,对我而言更加艰难。因为,我这习惯写行政公文的手,笔头一扭要写文学类的文章,如何组织好语言让我大伤脑筋。这二十余万字,是我在三年时间里,靠着韧劲,逐字逐句地抠出来的,其中的艰辛难以言状。
终于,我将严子陵的研究成果,化茧成蝶为《达人严子陵》这部传记。
有好奇的朋友会问,为什么在书名里给严子陵冠以“达人”称谓,而不冠以惯用的“高士”之称。我自己也有过疑虑,称严子陵为“达人”,是否会贬损严子陵高风亮节的形象。
“高士”,一般指志趣、品行高洁之士,也指隐居不仕的名士,有时特指道家人物或佛界僧人。我认为,“高士”一词有点高冷、偏狭,不足以表现严子陵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生的丰富性。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在《秦汉称谓研究》一书中提出,“达人”这一社会称谓,源于春秋末期鲁国大夫孟僖子对孔子的评价。在古代,“达人”通常指明德者、通识者、睿智者、成功者和显贵者。严子陵应属“达人”无疑。
——达人明德。《左传·昭公七年》记载,鲁国大夫孟僖子追溯了孔子家族的光荣,又引叔梁纥的话:“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他判断孔子就将成为这样的“达人”。于是,他让自己的儿子从孔子学礼。《左传》里的“达人”,虽然不是“圣人”,却和“圣人”相接近。
——达人大观。汉初贾谊的《鸟赋》曰:“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亡不可。”贾谊赋中的达人,意为通达博识之士,大观指视野广阔、目光远大。
——达人豁达。《列子·杨朱》论及孔子的学生子贡的后代端木叔,夸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列子》里的“达人”,不仅明德,还具有“达人”的标志性品格——“达而不拘”,抱有性情豪爽、胸襟宽阔的生活态度。
——达人有为。在中国民间被看作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曾被称作“达人”。《艺文类聚》卷六四引晋习凿齿《诸葛武侯宅铭》,对诸葛亮有“达人有作,振此颓风”的高度赞美。
——达人进止得时。后汉班彪在《悼离骚》中曰:“惟达人进止得时。”班彪笔下的达人,是充满着积极主动的人生智慧的士人。
“达人”一词,从古至今,一直担当着对某一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的褒扬。
可喜的是,现今的“达人”,已从庙堂走进民间,成为老百姓赞美身边能人的习常俚语——全世界都一样。它与平凡的我们亲近了,但它依然光彩熠熠。
我希望我笔下的严子陵,正是这样一位既需要你仰望,又能让你亲近的东汉达人。
在本书写作期间,我得到了董朝晖、谢志强、张建华、干亚群、徐渭明、郑遥波、陈刚和章颖等文艺界领导和老师的热忱鼓励和不吝赐教。著名作家谢志强老师为我开列的《通天之路:李白传》(美籍作家哈金著)等书单,引导我找到了历史人物传记写作的新方法。文史学者诸焕灿、谢建龙老师为我提供了许多史料线索,包括元明戏曲方面。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加油鼓劲和智力支援,才使我的创作激情一直如此亢奋。
严子陵后裔、余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严忠苗同志,是本书修改定稿后的第一位读者。他的“读后感”很有见地。我在对书稿作补充修改时,对他的意见几乎全部予以采纳。
严子陵故里低塘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把严子陵的研究、传记写作和出版,作为一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以及必要的资助。
还有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的领导和同人,近年来他们每与我相遇,常会在不经意间诹询我的写作情况。我把它当作一种鞭策和勉励,成为自己坚持创作的动能之一。
我的妻子黄丽君对我抱恙写作采取了“纵容”态度,我退休前许诺的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被她兜揽过去,她每日烧菜做饭带外孙女,辛劳不言而喻。书稿的字里行间,沾着她的通达和汗渍。
感谢所有为我研究、创作和出版提供过帮助的人。是众人拾柴,成就了《达人严子陵》。
范立书
2021 年12 月31 日于余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