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转年,陈遵托人捎来王莽口信,请严子陵速回京师长安。入仕为官的愿望在严子陵心中复燃起来。
行前,严子陵遇上了两件事。
第一件:精舍学潮。
侯霸有个弟子,品行不端,结交了城里的几个混混,去城外偷吃农家的鸡,一回两回,终致被捉,关进县衙牢里。鉴于此事已经触犯精舍学规,侯霸依规将犯事弟子辞退了。
犯事弟子竟记恶于侯霸,挑唆一些不明真相的同学,诬告侯霸贪墨官府补贴给精舍学生的人头费,揪着侯霸闯进郡府闹事,欲把侯霸的名声搞臭。
事关自己,侯霸百口莫辩。
正在学生哄闹时,严子陵带了精舍司会和数十弟子赶来。
严子陵对闹事的学生和围观起哄的百姓说,君房家境殷实富足,自任都讲以来,一不领受精舍一铢钱薪水,二还劝说父母按年向精舍施捐钱财,资助贫寒学子或家有急难者,却不事张扬。严光务请诸位思度,乐行此等善举之人,还会贪墨精舍钱财吗?
随后,严子陵手指精舍司会和受助弟子,说道,今日所讲之事,精舍司会和受助弟子均可佐证,严光亦愿以本人性命为君房具保。
场面平缓下来。严子陵继续说,武帝朝的司马相如在《上书谏猎》中用过一句民谚:“家累千金,坐不垂堂。”还说“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愿诸位留意幸察。
严子陵一番慷慨陈情,使闹事的学生顿悟而生羞愧,各自悄悄离开。侯霸感佩严子陵敏事之捷,担责之刚。
第二件:梅福遭朝廷通缉。
严子陵岳父梅福由郡文学补南昌县尉,以一县尉之微官,连续两次上书朝廷,指陈政事,暗讽王氏外戚专权,被朝廷斥为“边部小吏,妄议朝政”。朝廷传令九江郡逮捕梅福,押送京师严办。
这事被侯霸从房元处获知,他迅即策马疾驰南昌,将消息透露给梅福。梅福挂冠藏匿,避开杀身之祸。
事后,严子陵醒悟侯霸亲驰南昌通风报信,且故意不让他知情,其用意是宁愿自己独担风险,也不愿让严子陵牵连惹祸。从此,严子陵对侯霸的人格品行深怀好感。
这两件互不关联的事,却给严子陵和侯霸的仕途,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五年后,严子陵与侯霸在京师长安相聚时,侯霸已入朝为官,严子陵却成了商贾之人。
侯霸是因祸得福。
因为精舍学潮事件,侯霸督学严格、捐资办学的事迹传扬天下。时逢成帝立刘欣为太子,颁诏向全国征聘贤良士子为东宫属吏。房元以此为由,荐侯霸入仕。朝廷很快予以录用,任侯霸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虽品秩不高,然在储君身边做事,如无意外,前程可期。
严子陵是难摆牵连。
原来,在天禄阁校书的刘歆,听到王莽要召严子陵回京入朝的传闻,担心严子陵抖露出他贪昧发现《周礼》的老底。他找来哀章商议。平日里,哀章在他面前摧眉折腰,早已依附于他。
哀章果然多阴谋。他献计说,校尉还记得前时陛下斥责南昌县尉梅福“边部小吏,妄议朝政”之事吗?我从同学处得悉严光已与梅福之女完婚,如此,严光就是乱臣贼子的女婿。乱臣贼子的女婿岂能步入朝堂圣殿?校尉只需在严光进京之前掀一番舆论,那时,还有谁敢为他出头?
刘歆说,甚妙。
严子陵人在旅途,有关他是乱臣贼子女婿的舆论已沸扬京师。
正如哀章所料,王莽见势不顺,暂时不敢为严子陵复职出头,以免自惹麻烦。王莽不出面,何武、翟方进也一时难以扭转局面。
当然,王莽还另藏心机。其一,梅福攻击的对象是作为外戚的王氏家族,他当然不能与自己所倚仗的家族背道而驰,这对于他而言是个大是大非问题。其二,他看重严子陵的才干,况且他们又是同门师兄弟,一旦自己掌权,重用严子陵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其三,他正好借此敲打一下严子陵,以利于今后启用严子陵时能让他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地忠于自己。
回到京师后竟是这种结局,郁愤之下,严子陵抛却入仕念头,摇身做起买卖来。
严子陵跻身商界,远离政治舞台,这让刘歆和哀章都暗自高兴。刘歆高兴的是,发现《周礼》的历史大功,将毫无争议地归于他们父子了。哀章高兴的是,他的仕途中少了一个气势强劲的敌手,少一个,算一个。
就这样,刘歆和哀章对严子陵的戒备松弛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