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的再现,在重视古籍收集整理的成帝年间,被视作天人感应的祥瑞。既是祥瑞,若进献于朝廷,必得皇帝重赏。

确实,献《周礼》,于公有益于朝廷和天下读书人,于私有利于献书者及为献书搭桥铺路的人。

严子陵决定赴长安献书。

起程这天,风潇雨晦,梅李陀不免为严子陵的长安行担忧。

父亲梅福曾有意无意告诉过她,去长安献书要看准人,走对路,不该见的人不见,不该透的底要收紧口风。世人皆懂《周礼》是孤典,是祥书,一旦进献朝廷,无官者可平地起官,有官者能加官晋级。庄子曰: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正因如此,拥《周礼》者未必知祸福。福至固然好,祸至则可能杀头丧命。

梅福这话无非是想通过女儿,婉转提醒严子陵谨慎行事。这事搁在梅李陀心里,成为她的一个心结。她本想不再提起,可今日天公不作美,她总觉预兆不好,送行时,遂将父亲的提醒和自己的忧虑告诉了严子陵。

严子陵宽慰梅李陀不必担心,他说,我不思量靠献《周礼》做大官,我只愿《周礼》对朝廷有益,对读书人有用。

严子陵说得平实,内心难抑起伏。他以常识预期,《周礼》的发现,必将成为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他遐想未央宫的大门,已欣然为他敞开,仿佛自己已身穿朝服,系了叮当玉佩,手执朝笏,昂首挺胸行进在早朝官宦的班列中。

但是,历史和人生,是两件最不可捉摸的事。历史的谜底是,《周礼》并没有为严子陵带来光明前程,却把他推向了人生的危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