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古代文献》简介
《针灸古代文献》这本书是由.王静主编创作的,《针灸古代文献》共有249章节
1
编委会名单
主 编 王 静(上海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 张 雷(安徽中医药大学) 徐晓红(长春中医药大学)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沈卫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张...
2
编写说明
任何一门有生命力的学科总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针灸文献也不例外。《针灸古代文献》第一版出版于2018年1月,而近年来针灸文献的研究又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对出土...
3
目录
目 录 编委会名单 编写说明 上篇 历代主要针灸文献概览 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针灸文献 第一节 睡虎地秦墓医简 一、概述 二、学术贡献 三、原文选读 第二节 ...
4
上篇 历代主要针灸文献概览
...
5
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针灸文献
掌握《黄帝内经》《难经》的成书年代、作者及学术贡献。 熟悉医帛医简的名称、成书或抄成年代和学术贡献。 了解《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沿革。...
6
第一节 睡虎地秦墓医简
...
7
一、概述
1975年底至1976年春,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12座战国末年至秦代的墓葬,其中11号墓出土了1 155支竹简、残片80枚。简文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的...
8
二、学术贡献
针灸治疗 《日书》强调某些特殊日期,如“五辰”,不能施行刺法。这是针刺避忌的最早记载,可用以分析针灸治疗时间禁忌的起源与发展。...
9
三、原文选读[1]
《日书(甲)·弦望》节选 弦、望及五辰不可以興樂□。 【按语】 “樂”通“藥”,这一用法见于传世文献《周易》和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周家台秦简及武威汉简。□,简...
10
第二节 马王堆汉墓医帛
...
11
一、概述
1973年底,墓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的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其中与医学有关的内容由整理小组按顺序依次命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
12
二、学术贡献
1.经络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了十一脉的循行和主病,与《灵枢·经脉》所述十二经脉十分接近,特别是《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很多文字与《灵枢·经脉》...
13
三、原文选读[2]
《足臂十一脉灸经》(节选) 臂泰(太)陰(脈):循筋上兼(廉),以奏(湊)臑内,出夜(腋)内兼(廉),之心。其病:心痛,心煩而意(噫)。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
14
第三节 张家山汉墓医简
...
15
一、概述
1984年,墓葬年代为汉代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或其后不久的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医学竹简,其中有一卷竹简的第一支简背书有“脉书”,故此卷...
16
二、学术贡献
1.针灸治疗 《脉法》(乙本)认为“气利下而害上,从暖而去清”,故提出要“寒头而暖足”。在治疗上,应“取有余而益不足”,要求“视有过之脉”施用灸法或砭刺。《脉法...
17
三、原文选读[3]
《脉书》(节选) 夫脈者,聖人之所貴殹。【氣】者,利下而害上,從煖而去清,故聖人寒頭而煖足。治病者取有徐(餘)而益不足,故氣上而不下,則視有過之脈,當環而久(灸...
18
第四节 天回汉墓医简[4]
...
19
一、概述
2013年,墓葬年代约为西汉景帝、武帝时期的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3号汉墓出土了竹简951枚,其中编号为M3:121的竹简中有730枚为与脏腑、经脉、腧穴、刺法等有...
20
二、学术贡献
1.经络 《脉书·下经》中已有完整的十二脉名称、循行和主病等内容。十二脉名称分别为手大阳脉、手阳明脉、手少阳脉、辟(臂)大阴脉、辟(臂)少阴脉、心主之脉、足大阳...
21
三、原文选读[10]
《刺数》(节选)[11] 㓨(刺),深四分寸一,间相去七分寸一。㓨(刺),箴(针)大如缘葴(针)。分㓨(刺),□□,间相去少半寸。㓨(刺)水,葴(针)大如葴(针...
22
第五节 《黄帝内经》
...
23
一、概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约成书于汉代,非一人一时所作,黄帝显系托名。书中广泛使用的“道”的概念、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观点以及天人关系、阴阳学说、精气学说、形神关...
24
二、学术贡献
1.经络腧穴 (1)经络理论 经络学说本是独立于针灸疗法之外的理论体系,其产生年代尚不清楚,马王堆出土帛书中仅对十一条不同的“脉”做了简单的描述,但在《黄帝内经...
25
三、原文选读[14]
1.精神、气血、营卫 灵枢·营卫生会(节选) 黄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 岐伯答曰: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下焦。 黄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
26
第六节 武威汉代医简
...
27
一、概述
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旱滩坡发现一座墓葬年代约在东汉早期光武或稍后明、章帝时期的汉墓,出土医学简牍共92枚,其中简78枚,牍14枚,均为木质。一般认为,...
28
二、学术贡献
1.腧穴 武威医简中明确记载了两个穴位:足三里和肺俞,但定位均与《黄帝内经》不同。简20载“三里”位于“膝下五寸分间”,而“肺输”则在“项从上下十一椎侠椎”。 ...
29
三、原文选读[15]
《武威汉代医简》节选1 寒氣在胃,莞(脘)腹懣【腸】,□□□,留【箴(鍼)】,病者呼四五十乃出箴。次刾(刺)膝下五寸分間,榮深三分,留箴(鍼)如炊一升米頃,出箴...
30
第七节 《难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