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针法的源流

二、时间针法的源流

1.《黄帝内经》中的经络与干支

《灵枢·经别》:黄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應天道。

《灵枢·阴阳系日月》:黄帝曰:合之于脈,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于前,故曰“陽明”。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並合,故爲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

《灵枢·卫气行》:黄帝問于岐伯曰:願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爲經,卯酉爲緯。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以六六爲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

《灵枢·经别》提到的“十二辰”“十二时”与“十二经脉”的配合,为纳支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灵枢·阴阳系日月》将十二地支与十二经脉三阴三阳结合起来,但十二经脉与十二地支代表的是十二个月的经气盛衰变化,还没有用来表示一日十二时辰的经脉阴阳变化。

《灵枢·卫气行》《素问·六节脏象论》均提到了天干地支在记时和历法中的应用。

《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十二支化气理论,将地支与三阴三阳联系起来,但此处地支指年份,而三阴三阳指天之六气,与经脉无关。

《黄帝内经》和干支有关的论述,为后世时间针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金元时期以后的干支、易学与时间针法

(1)子午流注针法

1)养子时刻注穴法

《子午流注针经·卷上·流注指微针赋》:詳夫陰日血引,值陽氣流……養子時刻,注穴必須依……養子時克注穴者,謂逐時干旺氣注藏腑井滎之法也。每一時辰,相生養子五度,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晝夜十二時,氣血行過六十俞穴也……要求日下井滎,用五子建元日時取之……

《子午流注针经·卷中·五子元建日时歌》:甲己之日丙作首,乙庚之辰戊爲頭,丙辛便從庚上起,丁壬壬寅順行流,戊癸甲寅定時候,六十首法助醫流。

《子午流注针经》中闫明广载录了一个不知名的贾氏所撰的“井荥歌诀六十首”,即“养子时刻注穴法”,并附有“五子元建日时歌”,此歌用于在日干支的基础上推算时干支,为按时干推算开穴为主的“养子时刻注穴法”提供了便利。

2)纳甲法

《子午流注针经·卷下·井荥歌诀六十首》:甲日甲戌時膽爲井,丙子時小腸爲滎,戊寅時胃爲俞,並過本原丘墟穴,木原在寅,庚辰時大腸爲經,壬午時膀胱爲合,甲申時氣納三焦……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流注序》:故子午流注鍼訣,甲始于戌而壬亥爲終,壬子、癸丑爲終始之地……子午流注鍼法之心要也。

《针灸大全·卷五·论子午流注之法》:夫子午流注者,剛柔相配,陰陽相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也。

《针灸大全·卷五·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诀》:甲日戌時膽竅陰,丙子時中前谷滎,戊寅陷谷陽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經注陽谿穴,壬午膀胱委中尋,甲申時納三焦水,滎合天干取液門……

纳甲法最早见于《子午流注针经》。《子午流注针经》卷下有“流注图”12幅,叙述了纳甲法的逐日按时开穴,并载录七言井荥歌诀66首,对纳甲法中所开各经五输穴的主治病候做了概括。该法以日干为主开穴,通常称为“阎明广纳甲法”。《子午流注针经》传本极少,故此法流传不广。

王国瑞在《针灸玉龙经》的“流注序”中提及了纳甲法的基本原理,并在其后说明了天干地支与脏腑的配合关系。

徐凤在闫明广纳甲法的基础上,撰成“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诀”,颇便记诵,流传很广,通常称为“徐凤纳甲法”。

3)纳子法

《注解伤寒论·首卷·运气图解》:夫運氣陰陽者,各有上下相得不得,乃可從天令乎!于是立此圖局,細述在前。布分十二經,令配合五運六氣,盛衰虚實,或逆或順,相生不和自知。

《医学启源·卷上·手足阴阳》(明刻本):肺寅燥金手太陰,大腸卯燥金手陽明;心午君心手少陰,小腸未君火手太陽;包絡戌相火手厥陰,三焦亥相火手少陽……胃辰濕土足陽明,脾巳濕土足太陰;膀胱申寒水足太陽,腎酉寒水足少陰;膽子風木足少陽,肝丑風木足厥陰。

《针经指南·手足三阴三阳表里支干配合》:手太陰肺經……在支爲未,在干爲辛。手陽明大腸經……在支爲卯,在干爲庚……手厥陰心包絡經……属火爲巳,在干爲乙。手少陽三焦經……在支爲寅,在干爲甲……手少陰心經……在支爲午,在干爲丁。手太陽小腸經……在支爲辰,在干爲丙……足厥陰肝經……在支爲亥,在干爲乙。足少陽膽經……在支爲申,在干爲甲……足太陰脾經……在支爲丑,在干爲己。足陽明胃經……在支爲酉,在干爲戊……足少陰腎經……在支爲子,在干爲癸。足太陽膀胱經……在支爲戌,在干爲壬。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流注序·地支十二属》:十二經行十二時,子原是膽丑肝之,肺居寅位大腸卯,辰胃流傳巳在脾,午字便隨心藏定,未支須向小腸宜,申膀酉腎戌包絡,惟有三焦亥上推。

《针灸聚英·卷二·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手太陰肺經屬辛金……寅時注此……補用卯時太淵,瀉用寅時尺澤。

张仲景《伤寒论》有“六经欲解时”的论述,成无己进一步发挥,在《注解伤寒论》中以图解的形式,按十二支化气理论将十二支与十二经脉联系起来,但并未提出十二支是十二时辰,且十二支与十二经脉的配合关系与后世流传者并不相同。

张元素的《医学启源》记载了十二支与十二经脉的配合关系,但同样未提出十二支即十二时辰。根据该书针对不同时辰的潮热加不同药物的治疗方法来看,十二支当指十二时辰。《医学启源》有两大版本:元刻本与明刻本,两版本关于十二支与十二经脉配合关系的记载并不相同。元刻本所载与《注解伤寒论》《针经指南》所载一致,明刻本与《针灸玉龙经》所载相同,为后世流行理论。

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提出“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此法按一天十二时辰地支取穴,后世命名为纳支法。

(2)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飞腾八法起例》: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巳亥屬之四。

《针灸大全·卷四·八法临时干支歌》:按靈龜飛騰圖有二,人莫適從,今取其效驗者錄之耳……假如甲子日,戊辰時,就數逐日支干内。甲得十數,子得七數。又算臨時支干内,戊得五數,辰得五數,共成二十七數。

《针灸大全·卷四·飞腾八法歌》:壬甲公孫即是乾,丙居艮上内關然。戊午臨泣生坎水,庚屬外關震相連。辛上後谿裝巽卦,乙癸申脈到坤傳。巳土列缺南離上,丁居照海兑金全。

金元时期,窦默倡用“交经八穴”,即八脉交会穴。后人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流行的象数易学,提出了奇经纳卦法,即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首见于徐凤的《针灸大全》;飞腾八法有两种,一种出自王国瑞的《针灸玉龙经》,另一种出自徐凤的《针灸大全》。这些方法基本原理一致,但开穴方式各不相同。

【按语】

古人认识到时间因素可以影响针灸的疗效,故将经脉穴位与阴阳五行、日时干支结合,以阴阳五行的机械推演来推算人体经脉气血的开阖和相应的穴位。古人创立子午流注等时间针法的本意在于说明不同时间针刺不同穴位具有不同效应,其开穴规律则是利用阴阳五行学说进行演绎而成,并非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演而得。

●思考题

时间针法有无临床实用价值?

干支及易学知识简介

一、干支

1.干支简介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是推算历法、记录时间的两套序列符号。

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可以组成六十个组合,即一天干和一地支相配,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这样形成的六十个组合叫做六十甲子,它在中国古代被用以记录年、月、日、时等时间。干支见于甲骨文,商代后期(距今3 200多年)武乙王时(公元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的一块牛胛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被认为是当时的日历。

2.干支纪时

(1)纪年:始于何时说法不同,一般认为,干支纪年法从战国时期开始。东汉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干支纪年法以朝廷颁命形式通行全国,两千多年来连续使用,至今未曾中断。

(2)纪月:古时将十二地支与十二月份相配,称为月建。因古人认为“气始于冬至”,故夏历以冬至所在的月,即十一月为子月,依此类推。以月建的地支配以天干,则为此月的干支。汉简中已有月建,但有支无干。以干支配合为月建之名,在敦煌墓葬文献中已出现,如前凉升平十三(369年)氾心容镇墓文中有“升平十三年,闰月甲子,朔廿一日壬寅”之记载。

(3)纪日:在殷王帝乙年代的一块甲骨文上,发现有“乙酉夕月有食”的记载,“乙酉”是干支纪日。记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事件的《左传》全部采用干支纪日。

(4)纪时: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为一时辰,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分别表示,后又将每一时辰划分为初正两段,每一初正又分为初刻、一刻、二刻、三刻等四个时段。干支纪时法一般认为始自汉武帝太初改历即公元前104年之后;但近年来出土简帛研究表明,该法应用时间可能更早,如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已有将一日分为十二时,并用子、丑、寅、卯等记时的记载。

二、《易经》

《易经》号称群经之首,易学的研究分为易象数派和易义理派两大派。易象数派以取象来阐述卦辞和爻辞,如“乾”取象为天,“坤”取象为地。易义理派是以卦意来解释卦辞和爻辞的,如对坎卦,不取水象而取“陷”义、“险”义。纳甲说和纳支说是易象数派的理论之一。

1.纳甲、纳子

西汉易学家京房提出了八卦纳甲说和六爻纳支说。

八卦纳甲,是将以“甲”为首的天干与《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八宫卦相配,并与五行、方位相配合。即乾纳甲,坤纳乙,甲乙为木,表示东方;艮纳丙,兑纳丁,丙丁为火,表示南方;坎纳戊,离纳己,戊己为土,表示中央;震纳庚,巽纳辛,庚辛为金,表示西方;乾纳壬,坤纳癸,壬癸为水,表示北方。甲为十干之首,举一以概其余,故名。

六爻纳支,即“六位配五行”,六位即卦的六爻,配五行实际是说与“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相配,乾震同纳子、坎纳寅、艮纳辰,坤未、兑巳、离卯、巽丑。

由此京房便将卦爻与干支相配合,将干支五行引入其卦爻系统之中。甲为十干之首,故此说称为“纳甲”;配以十二支,称为“纳支”。

易象数派纳甲说、纳支说的产生,把阴阳五行、干支、四时、月份、节气、方位、周期等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一整套解释自然和社会的理论体系,从而影响了汉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进程。

干支作为联系纳甲法、纳支法中各开穴原则的主要工具,其应用于子午流注学说也明显受到了易象数派思维模式的影响。

2.八卦

八卦:源于《易经》,为一组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

乾三连(☰),为天  坤六断(☷),为地

震仰盂(☳),为雷  艮覆碗(☶),为山

离中虚(☲),为火  坎中满(☵),为水

兑上缺(☱),为泽  巽下断(☴),为风

宋代邵雍将八卦分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先天八卦本于《周易·说卦传》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由于八卦相传为伏羲所创,故先天八卦又名伏羲八卦。后天八卦本于《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宋人制图以明之,并谓之为文王所创,故又称“文王八卦方位图”(图11-1)。后天八卦在元明时期对针灸学颇有影响,如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

图11-1 后天八卦方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