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二、学术贡献

1.腧穴

为了便于掌握具体治疗部位,方便普通百姓急救应用,对于腧穴,葛洪“但言分寸,不名孔穴”。在《肘后备急方》中,共有22个穴名出现在27方中,与葛洪原意不符。这些穴名当由陶弘景修订增补。

本书所采用的取穴方法包括同身寸法、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简便取穴法等,也还有绳量等法,体现了本书方便实用的特点。从已知文献看,同身寸法为葛洪首创;而垂手取风市穴的简便取穴法也沿用至今,该穴在宋代《针灸资生经》中被归入足少阳胆经。

2.刺法灸法

葛洪认为当时的备急方书中“使人用针”,但“自非究习医方、素识明堂流注者,则身中荣卫尚不知所在,安能用针以治之哉”?现存书中载有挑针、放血、放腹水和毫针等法,前三者无关针法,但“针百会”“针人中”等毫针刺法有违葛洪原意,当出于陶弘景的增补。书中还首载有指针法,即以指爪切掐穴位治疗疾病。

葛洪重视灸法的应用,对灸穴的定位和取法、施灸顺序及施灸壮数均有详尽描述。本书的灸法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灸以救急:《肘后备急方》以灸法救治卒中恶死、卒死尸厥、卒客忤死等20余种急症,多选四肢部施灸;部分急症中,灸法为首选方法。②灸以助阳:《肘后备急方》灸量随病情及施灸部位而变,但多以一壮、三壮、五壮、七壮等阳数为灸壮基数,并以七为倍数加量,如二七壮、三七壮、四七壮等。施灸顺序为先阳后阴,从上到下。③隔物灸:《肘后备急方》为记载隔物灸的最早文献。书中载隔物灸方7首,包括隔蒜灸、隔盐灸、隔椒面饼灸等,其中应用最多的为隔蒜灸。

此外,《肘后备急方》中有以大附子调和苦酒外敷以治疗寒热诸疟的记载,这是先秦时期冷灸法的进一步发展,但当时尚未有冷灸或天灸之名。书中还载有利用竹管、瓦甑等器具施灸的器械灸。

3.其他

葛洪反对“贵远贱近,是古非今”,《肘后备急方》所载诸方多无辨证论治,也不举“古代名医姓字”以自诩;但书中的方法简便易行,有相当多的实用方法和医学发现发明,对后来的医疗实践有启示作用。

现存《肘后备急方》中有不少扁鹊、仓公的条文,可能出于陶弘景的修订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