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4]

三、原文选读 [4]

卷之一(节选)

蓄 艾

凡物多用新鮮,惟艾取陳久者良。以艾性純陽,新者氣味辛烈,用以灸病,恐傷血脈。故必隨時收蓄、風乾、淨去塵垢,搗成熟艾。待三年之後,燥氣解、性温和,方可取用。用時復以手細揉,堅團作炷,或大或小,臨證隨宜酌用,庶無有誤。

【按语】

本段选文总结前代用艾经验,提出须三年陈艾方可用于临床,并说明了艾炷制法。

补 泻

凡用火補者,勿吹其火,必待其從容徹底自滅,灸畢即可用膏貼之,以養火氣。若欲報者,直待報畢,貼之可也。用火瀉者,疾吹其火,令火速滅,須待灸瘡潰發,然後貼膏,此補瀉之法也。灸瘡七日不發,是氣血衰敗,症不可治。

【按语】

本段选文对《灵枢》的艾灸补泻做了补充。于是否吹火之外,提出贴膏和贴膏的时机也是艾灸补泻的重要内容,并指出了灸疮溃发与否与疾病预后有关。

●思考题

1.针灸学史上专论灸法学的著作有哪些?各有何意义?

2.灸法在临床中应用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神灸经纶》引言

吴亦鼎

嘗聞古之醫者,識天時,知氣運,通四診之精微,熟諸經之奇正,洞見垣一方人,神乎伎矣。故自《靈》《素》傳書,《難經》發難,其文淵深古奧,義理無不包括,誠爲金匱之秘册,壽民之寶篆。後人得其一二意旨,遂以名家。但其書有論無方,特示人以大經大法,令後學心領而神悟。惟鍼灸之治,語焉必詳,以鍼灸有定穴,不得不辨明經絡,指示滎俞,使後之業此者,得按經而取穴也。以是知古聖人贊化調元,躋生民于壽域,何其用心之細、而立法之歟!夫鍼灸由來久矣,《靈樞》爲鍼灸之宗本,自後明醫輩出,殆且百家,如扁鵲、倉公、張機、元化以及東垣、河間、丹溪諸賢,此皆名之最著者,無不各有著述,發明先聖之經義。秦漢而下,代有傳人。至明有越人張會卿,集諸家之要旨,著爲《類經》,而鍼灸之學益顯。然猶有未盡者。惟我國朝,纂《金鑒》一書,为醫林之總匯,如眾水之歸宗。其言鍼灸、審穴分寸,的無差謬。誠哉卓越千古!惜近世醫流學焉者寡,治鍼者百無一二,治灸者十無二三。惟湯液之治比比皆然,是豈湯液易而鍼灸難歟?非也。凡人受天地之氣以生,莫不具有經絡臟腑。其中病也,或在經、在絡、入腑、入臟,則必待明經絡臟腑者,方可以去病。豈爲湯液者可舍經絡臟腑而别爲治乎?吾知必無是理也。然則何爲治此者多,而習彼者寡?蓋以湯液之治易于藏拙,其用柔而取效可緩,即彼讀湯頭、記本草者,遂可以醫名。若夫鍼灸之治,苟不明經絡腧穴,無從下手,且其用剛而得失易見。人之不樂爲此而樂爲彼者,由此故也。不知鍼灸湯液,其爲用不同,而爲醫則一也。獨是用鍼之要,先重手法,手法不調,不可以言鍼。灸法亦與鍼並重,而其要在審穴,審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所以古人合而言之,分而用之,務期于中病而已矣。是編置鍼言灸,非以鍼難而灸易,以鍼之手法未可以言傳、灸之穴法尚可以度識也。苟能精意講求,由灸而知鍼,由鍼而知道,紹先聖之淵源,補湯液所不及,其功效豈淺鮮哉?爰命孫雲路草訂成編,以爲家藏備要云爾。時咸豐元年(1851年)歲次辛亥仲秋月古歙吴亦鼎硯丞氏自誌。

【注释】

[1]本篇原文选自:吴谦,等.御纂医宗金鉴[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本篇原文选自:李守先.针灸易学[M].董晋宝,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3]本篇原文选自:李学川.针灸逢源[M].影印清同治十年重刻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本篇原文选自:吴亦鼎.神灸经纶[M].影印清咸丰三年癸丑刻本.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