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9]

三、原文选读 [9]

备急灸法·诸发等证(节选)

葛仙翁刻石江陵府紫極宫,治發背、發肩、發髭、發鬢、發肋,及一切惡腫法。以上數種,隨其所發處名之也,其源則一,故灸法亦一本。然數種中,死人速者,發背也。其候多起于背胛間,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色赤或黄,初不以爲事,日漸加長,腫突滿背,疼痛徹心,數日乃損人,至此則雖盧扁不能治矣。惟治之于初,皆得全生。其餘數種,皆依法早治,百無一死。

凡覺有患,便用大蒜切片如錢厚如無蒜,用淨水和泥捻如錢樣用之,貼在瘡頭上如瘡初生便有孔,不可覆其孔,先以菉豆大艾炷灸之,勿令傷肌肉。如蒜焦,更换。待痛稍可忍,即漸放炷大,又可忍,便除蒜灸之。數不拘多少,但灸至不痛即住。若住灸後又腫又痛,即仍前灸之,直候不腫不痛即住。每患一個瘡,或灸三百壯、五百壯,至一二千壯方得愈者,亦有灸少而便愈者。若患三五個瘡,並須各各依法灸之,灸後不腫不痛則愈矣。男女同法。

【按语】

本段选文说明了诸发灸法的来源,发背等症的病名、表现及灸治法。此处灸治过程中采用隔蒜灸作为直接灸的预备法,临床或可借鉴。

骑竹马灸法(节选)

治發背、腦疽、腸癰、牙癰、四肢下部一切癰疽、丁瘡、魚臍、鬼箭、瘭疽等;或胷腹不測、風癉腫瘤、緊硬赤腫、惡核瘰癧、發奶之屬。

……

各灸五壯或七壯,艾炷及三分闊,以紙軸艾作炷,十分緊實方可用。壯數不可灸多。不問癰生何處,已破未破,並用此法灸之,無不安愈。

……

依前法一灸七壯了,經半日許,灸瘡内流水甚多,覺火氣游走,周遍一身,蒸蒸而熱。再視正瘡腫已消減五六分矣。至第二日五更,艾火盛行,咽喉焦枯,口舌乾燥,小便頗澀,四肢微汗,略覺煩燥,當是艾火流通使然。遂投乳香菉豆托裏散方在後兩匙頭許,專防托毒氣不入心,及國老膏一服方在後。良久,諸證漸漸釋去,視其瘡腫已消。第三日果安愈矣。

伹灸瘡發異常,如蟲行狀,流清水四五日方定,此誠可謂活人良法也。仍服五香連翹湯方在後,此以疏散鬱毒之氣,甚則轉毒散方在後,或凡黄元,以防毒内攻方在後。更在識輕重緩急,分陰分陽而服藥。或膠醋熨散,或膏藥塗貼,如外科常法治之醋熨法在後。

【按语】

本段选文说明了骑竹马灸法的适应证、灸量、灸后反应及相应处理措施。

●思考题

《备急灸法》记载的急症治疗灸治法,对现在的临床有无参考意义?

附1

《备急灸法》原序

聞人耆年

寶慶丙戌正月望,杜一鍼防禦壻槜李聞人耆年述。

古人云:凡爲人子而不讀醫書,是謂不孝。則夫有方論而不傳諸人者,寧不謂之不仁乎?然方書浩博,無慮萬數,自非夙昔究心,未易尋檢。本朝名醫團練使張渙[10]著《雞峰普濟方》外,又立《備急》一卷。其方皆單行獨味,緩急有賴者。張公之用心,其可謂切于濟人者矣。僕自幼業醫,凡古人一方一技,悉講求其要。居鄉幾四五十載,雖以此養生,亦以此利人。僕今齒髮衰矣,每念施藥惠人,力不能逮。其間惠而不費者,莫如鍼艾之術。然而鍼不易傳,凡倉卒救人者,惟灼艾爲第一。今將已試之方,編述成集,鋟木以廣其傳。施之無疑,用之有效,返死廽生,妙奪造化。其有稍涉疑難之穴,見諸圖畫,使抱疾遇患者,按策可愈,庶幾少補云。

附2

《备急灸法》孙炬卿序(节选)

孙炬卿

客有携示蜀本《灸經》與《竹馬灸法》者,備述剋驗。内有鬢疽、丁瘡,乃知咸有灸法,而竹馬一法則諸證無不治。痛哉!痛哉!何嗟及矣。炬卿平時每慮風在頭目,猶謂老人脱有隱疾,可以延壽,幸而頭風已痊,又孰知危證之竊發,喜未幾而痛罔極哉。此所以仰天捶心而嘔血也!世有此方,吾不蚤得而見之,吾母不存而其方則存,其方存而後之人有蚤得而見之者,庶幾乎吾母雖無及而猶及人也。遂與烏辛茶方併刊以傳焉。吾母山陰博古石氏也。淳祐乙巳五月朔孤學鄉貢進士孫炬卿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