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母子补泻源流
1.《黄帝内经》
《灵枢·九针十二原》:往者爲逆,來者爲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虚?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
《灵枢·小针解》:“迎而奪之”者,寫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灵枢·本输》: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側也,爲井木……膀胱出于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爲井金……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了刺法补泻的总纲:逆而夺之,随而济之。
《灵枢·本输》提出了五输井穴的五行属性,阴阳经不同,阴经属木,阳经属金。
2.《难经》
(1)母子补泻理论基础
《难经·六十四难》:《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爲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爲金,故言“陽井金”也。餘皆倣此。
《难经·六十九难》:《經》言“虚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虚,以經取之”,何謂也?然。虚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虚,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难经·七十九难》:《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虚?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虚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虚,若有若無”,何謂也?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虚”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爲得,濡虚者爲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难经·六十四难》引用古医书《十变》所述,指出五输穴的不同五行属性,解释了阴经五输穴与阳经五输穴配属不同五行的道理。
《难经·六十九难》提出了完整的“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母子补泻原则,并提出补泻操作顺序:先补后泻。
《难经·七十九难》引入五行生克理论,将《黄帝内经》中的“迎而夺之”“随而济之”解释为“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并以心病为例说明。心属火,其母为木,其子为土。按照《难经·六十四难》中的阴经五行属性,心经的母穴为井穴而子穴为输穴,所以心病欲补,则取井穴;欲泻,则取输穴。
(2)母子补泻应用实例
《难经·七十三难》: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爲瀉,瀉者不可以爲補”,此之謂也。
《难经·七十五难》:《經》言“東方實,西方虚,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虚。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虚,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虚,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难经·七十三难》提到了泻井穴的方法。由于井穴肌肉浅薄,操作不易,在临床需要泻井穴时,可以根据“实则泻其子”的理论,取荥穴代替。这一方法为元明之际的滑寿所沿用,提出了“当补井者,以合补之”的操作方法。
《难经·七十五难》提出了泻木之子火、补木之母水的“泻南补北”法,来治疗肝实肺虚的脾虚证。该难所提的治疗方法与《难经·六十九难》提出的“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并不完全相同。就肝实而言,泻南方心火是“实则泻其子”;而对肺虚来说,该难所采用的是补北方肾水,而金水有相生关系,如果从母子补泻角度来阐释,是“虚则补其子”,与“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并不一致。不过,从治法来看,该难所提的“肝实肺虚”当属心肝实、肺肾虚的脾病,治疗时泻心肝之火、补肺肾之水来泻南补北,是“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的治法,不必套用母子补泻的原则。但该难所述是脏腑间的补母泻子,为后世的异经母子补泻提供了依据。
3.后世著作
(1)本经子母补泻
《子午流注针经·卷上·流注指微针赋》:疼實癢虚,瀉子隨母要指……病之虚實者,癢則爲虚,痛者爲實。刺法云:虚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藏實,瀉肝之滎行間穴,屬火是子;肝藏虚,補肝之合曲泉穴,屬水是母。凡刺只取本經井滎俞經合五行子母補瀉,此乃大要也。
《针灸聚英·卷二·十二经病井荥输经合补虚泻实》:手太陰肺經……補用卯時,太淵。穴在掌后陷者中,爲经土,土生金爲母。經曰:虚則補其母。瀉用寅時,尺澤。爲合水,金生水,爲子,實則瀉其子……
《子午流注针经》中首次出现了“子母补泻”的名称,明确提出子母补泻所取之穴位于本经,不涉及其他经脉。
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分经陈述了各经脉本经母子补泻所采用的穴位,即本经母子补泻法。
(2)异经母子补泻
《针经指南·迎随补泻》:經云:東方實而西方虚,瀉南方而補北方,何謂也?此實母瀉子之法,非只刺一經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實,瀉心火之子,補腎水之母,其肝經自得其平矣。五藏皆仿此而行之。
《医学入门·卷一·针灸》:迎随:……竇太師云:凡鍼逆而迎奪,即瀉其子也。如心之熱病,必瀉于脾胃之分。鍼順而隨濟,即補其母也。如心之虚病,必補于肝膽之分。
《难经经释·六十九难》:母,生我之經,如肝虚則補腎經也,母氣實,則生之益力。子,我生之經,如肝實則瀉心經也,子氣衰,則食其母益甚。
元代窦默在《针经指南》中引用《难经·七十五难》的泻南补北法,提出这一方法实质即母子补泻,但却不是在一条经上的操作,而是异经母子补泻。
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引窦默所论,举例说明了异经母子补泻。如心之热病,可取属土的脾胃经;而心之虚病,可取属木的肝胆经。
清代徐大椿在《难经经释》中注解《难经·六十九难》时,也提出补母泻子可以应用于经脉,即经脉间有“生我之经”和“我生之经”,进行补泻操作时可选异经治疗。
【按语】
《难经》将《黄帝内经》中的迎随释为母子补泻,并提出了“泻南补北”等治疗实例,但“子母补泻”的名称始见于金元时期的《子午流注针经》。《难经》中的论述由后世医家发展成本经母子补泻和异经母子补泻。
历代医家综合运用五行与人体脏腑、腧穴的对应关系,根据经脉与五输穴的五行相生次序,按补母泻子的原则选择腧穴,故本质上,母子补泻法为一种配穴法,与刺法关系不大。
●思考题
徐大椿《难经经释》评论《难经·六十九难》提出的母子补泻法时说:“《内经》补泻之法,或取本经,或杂取他经,或先泻后补,或先补后泻,或专补不泻,或专泻不补,或以一经,或取三四经,其说俱在,不可胜举。则补母泻子之法,亦其中之一端,若竟以为补泻之道尽于此,则不然也。”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母子补泻有何临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