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热证灸疗源流
1.帛书和简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足陽明脈),其病……熱汗出。諸病此物者,皆灸陽明脈。
《脉书》:(癰腫)有膿者不可灸殹。
马王堆出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均以灸法治疗诸病。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提及用灸法治疗“热汗出”之病。另一本简书《脉书》中,则指出痈肿有脓不是灸法的适应证。
2.《黄帝内经》
《灵枢·终绐》: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可將以甘藥……如此者弗灸……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于中,五臟内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爲他病矣。
《灵枢·经脉》:陷下則灸之。
《灵枢·背腧》:以火補者,無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寫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灵枢·官能》:鍼所不爲,灸之所宜……陰陽皆虚,火自當之。
《灵枢·痈疽》:發于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藏。癰發四五日,逞焫之。
《素问·骨空论》: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爲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爲壯數。
《黄帝内经》在提出灸法的适应证包括陷下、阴阳皆虚以及不适用针刺的疾病等情况的同时,还提出灸法不适用于阴阳俱不足及阴阳俱溢的情况。对痈和寒热等包含热证的疾病,《灵枢》和《素问》也有相应的灸治方法。《灵枢》中的灸法补泻法是现在灸法补泻的操作原则。
由《黄帝内经》条文看,其中既有热证可灸的文字,又有热证禁灸的文字,反映了当时的医疗实践情况,即灸法可适用于热证,但使用不当,可致变证。
3.《伤寒论》
《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爲實。實以虚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爲邪,則爲煩逆。追虚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内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伤寒论》对伤寒热证误用火、火熏、烧针、温针、熨等治疗方法而发生的“坏病”和不良后果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其中灸法的禁忌证主要集中于“脉浮热甚”的表热证、“微数之脉”的虚热证和“脉浮”的表证。
由于《伤寒论》的巨大影响,后世医家对这些记载多不作深究,逐渐产生了“热证禁灸”之说。
4.《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療奶發,諸癰疽發背及乳方,比灸其上百壯……若發腫至堅而有根者,名曰石癰,當上灸百壯……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多种急症的救治法,包括外科热证如痈疽、发背等病的治疗方法,即以艾灸百壮余。
5.《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骨极第五》:腰背不便,筋攣痹縮,虚熱閉塞,灸第二十一椎,兩邊相去各一寸五分,隨年壯。
《千金翼方·卷二十八·痈疽第五》:凡卒患腰腫、附骨腫、癰疽、癤腫風、遊毒熱腫此等諸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立愈。遇之腫成,不須灸。從手掌後第一横文后手兩筋間當度頭,灸五壯立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當心胸中者灸兩手,俱下之。
《千金方》总结了前代灸法经验,虚热及实热均采用灸法治疗。
6.《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疮疡论第二十六》:瘡瘍者,火之屬……凡瘡瘍已覺微漫腫硬,皮血不變色,脈沉不痛者,當外灸之,引邪氣出而方止,如已有膿水者不可灸,當刺之,淺者亦不灸。經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覺木硬而不痛者,當急灸之,是邪氣深陷也。淺者不可灸,慎之。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药略第三十二》:骨熱不可治,前板齒乾燥,當灸骨會大椎。
刘完素认为疮疡之类的热证,已化脓者不可灸,浅者不可灸,其余可施灸以引邪气外出。对于虚热类的骨热证,也可灸治大椎。
7.《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卷三·痨瘵》:灸勞法,其狀手足心熱、多盜汗……灸時隨年多灸一壯,累效。
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记载了骨蒸、痨证等多种虚热病的灸治法。
8.《扁鹊心书》
《扁鹊心书·卷上·黄帝灸法》:婦人産後熱不退,恐漸成癆瘵,急灸臍下三百壯。
窦材用灸法治疗产后发热不退,以防劳病的发生。
9.《医学正传》
《医学正传·卷一·医学或问》:虚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温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虞抟宗朱震亨医理。朱氏曾评述灸法“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义”,虞抟就此进一步进行理论总结,认为灸法适用于虚实寒热各证,其中对于热证,灸法可引郁热之气外发。
【按语】
热证禁灸论当源自《伤寒论》的火逆,造成火逆的疗法并不限于灸法,还包括火针、熨法等等。后世部分医家未对《伤寒论》的“火逆”“火劫”进行仔细分析,而是将这些不良后果简单地归因于灸法,提出了“热证禁灸”。“热证禁灸”之说并不符合临床实践,故其后仍有医家记载了大量热证用灸的医疗实践,并做了理论阐发。实际上,热证的范围甚广,是“禁灸”还是“可灸”,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思考题
1.“热证禁灸”源于《伤寒论》的“火逆”论,尽管“热证禁灸”并没有确实的文献与临床依据支持,现代临床热证用灸者仍少见。医学实践中是否还有类似的现象?
2.热证是否可以用灸法治疗?如何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