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3]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明堂三人图第一(节选)
夫病源所起,本于藏腑;藏腑之脈,並出手足。循環腹背,無所不至;往來出没,難以測量。將欲指取其穴,非圖莫可;備預之要,非灸不精。故《經》曰“湯藥攻其内,鍼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矣。方知鍼灸之功,過半于湯藥矣。然去聖久遠,學徒蒙昧;孔穴出入,莫測經源;濟弱扶危,臨事多惑。余慨其不逮,聊因暇隙,鳩集今古名醫明堂,以述鍼灸經一篇,用補私闕。庶依圖知穴,按經識分,則孔穴親疏,居然可見矣。舊明堂圖年代久遠,傳寫錯誤,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權等撰爲定云耳。若依明堂正經,人是七尺六寸四分之身,今半之爲圖,人身長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皆半之,以五分爲寸,其尺用夏家古尺,司馬六尺爲步,即江淮吴越所用八寸小尺是也。其十二經脈,五色作之,奇經八脈,以緑色爲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圖之于後,亦睹之令了耳。仰人,二百八十二穴;背人,一百九十四穴;側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名共三百四十九,單穴四十八名,雙穴三百一名。
【按语】
本段选文解释了孙思邈修订明堂图的原因,对明堂图的修图依据、图形尺寸和穴位分布等做了具体说明。由此可知,古明堂正经图的图形尺寸,也可了解孙氏明堂图的体例。此文是关于明堂图的现存最早文献。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用针略例第五(节选)
夫用鍼刺者,先明其孔穴,補虚瀉實,送堅付濡,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夫爲鍼者,不離乎心,口如銜索,目欲内視,消息氣血,不得妄行。
……
鍼皮毛腠理者,勿傷肌肉;鍼肌肉者,勿傷筋脈;鍼筋脈者,勿傷骨髓;鍼骨髓者,勿傷諸絡。
……
鍼傷筋膜者,令人愕視失魂;傷血脈者,令人煩亂失神;傷皮毛者,令人上氣失魄;傷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此爲五亂,因鍼所生。若更失度者,有死之憂也。所謂鍼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謂愚人妄鍼必死,不能起生人也。
……
凡用鍼之法,以補寫爲先。呼吸應江漢,補寫校升斗。經緯有法則,陰陽不相干。震爲陽氣始火生于寅,兑爲陰氣終戊爲土墓。坎爲太玄華冬至之日,夜半一陽爻生,離爲太陽精爲中女之象。欲補從卯南補不足,地户至巽爲地虚,欲寫從酉北天門在乾。鍼入因日明向寅至午,鍼出隨月光從申向午,午爲日月光之位。如此思五行,氣以調榮衛。用以將息之,是曰隨身寶。
凡用鋒鍼鍼者,除疾速也。先補五呼,刺入五分,留十呼,刺入一寸,留二十呼,隨師而將息之。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内而疾發鍼;刺大者,微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鍼,淺内而久留之;刺澀者,必得其脈,隨其逆順久留之,疾出之,壓其穴,勿出其血;諸小弱者,勿用大鍼,然氣不足,宜調以百藥。餘三鍼者,正中破癰堅瘤結息肉也,亦治人疾也。火鍼亦用鋒鍼,以油火燒之,務在猛熱,不熱即于人有損也。隔日一報,三報之後,當膿水大出爲佳。
巨闕、太倉、上下管,此之一行有六穴,忌火鍼也。大癥塊當停鍼轉動須臾爲佳。
每鍼常須看脈,脈好乃下鍼,脈惡勿亂下鍼也。下鍼一宿,發熱惡寒,此爲中病,勿怪之。
【按语】
本段选文首先提出医生在针刺时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应有的态度,说明了针刺浅深之法,指出不按法度误刺将致五乱。还说明了锋针的特点和应用,以及火针的针具、操作、疗程及禁忌等。此外,也强调了诊脉在针刺治疗中的作用。
文中引入易学思想阐述针刺理论,“欲补从卯南、欲泻从酉北”,此句论述成为后世捻转补泻的主要原则。
“下针一宿,发热恶寒”,此为病情有变,不能盲从选文的“此为中病,勿怪之”,而应认真观察,及时处理。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灸例第六
凡孔穴在身,皆是藏府榮衛血脈流通,表裏往來各有所主,臨時救難,必在審詳。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准而折之,無得一概,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爲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爲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横度爲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爲一夫。又以肌肉文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
凡經云“横三間寸”者,則是三灸兩間,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壯之處,即爲一寸。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
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肢又無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于事,徒破好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立點則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倍多于方數,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復減半。依扁鵲灸法,有至五百壯千壯,皆臨時消息之。《明堂本經》多云“鍼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曹氏灸法,有百壯者,有五十壯者。《小品》諸方亦皆有此。仍須准病輕重以行之,不可膠柱守株。
凡新生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不過七壯,炷如雀屎大。
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皆以日正午已後,乃可下火灸之,時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虚,令人癲眩,不可鍼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
灸之生熟法,腰以上爲上部,腰以下爲下部,外爲陽部榮,内爲陰部衛,故藏府周流,名曰經絡。是故丈夫四十已上氣在腰,老嫗四十已上氣在乳。是以丈夫先衰于下,婦人先衰于上。灸之生熟,亦宜撙而節之,法當隨病遷變。大法外氣務生,内氣務熟,其餘隨宜耳。
頭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氣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絡,皆上歸于頭,頭者,諸陽之會也。故頭病必宜審之,灸其穴不得亂,灸過多傷神,或使陽精玄熟,令陰魄再卒,是以灸頭正得滿百。脊背者,是體之横樑,五藏之所繫著,太陽之會合,陰陽動發,冷熱成疾,灸太過熟大害人也。臂脚手足者,人之枝幹,其神繫于五藏六府,隨血脈出,能遠近採物,臨深履薄,養于諸經,其地狹淺,故灸宜少。灸過多,即内神不得入,精神閉塞,否滯不仁,即臂不舉,故四肢之灸,不宜太熟也。然腹藏之内,爲性貪于五味,無厭成疾,風寒結痼,水穀不消,宜當熟之。
然大杼、脊中、腎俞、膀胱、八窌,可至二百壯。心主、手足太陰,可至六七十壯。三里、太谿、太衝、陰陽二陵泉、上下二廉,可至百壯。腹上下管、中管、太倉、關元,可至百壯。若病重者,皆當三報之,乃愈病耳。若治諸沉結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若治諸陰陽風者、身熱脈大者,以鋒鍼刺之,間日一報之。若治諸邪風鬼注,痛處少氣,以毫鍼去之,隨病輕重用之。表鍼内藥,隨時用之,消息將之,與天同心,百年永安,終無横病。此要略説之,非賢勿傳,秘之。
凡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傷血脈燋筋骨。凡汗已後勿灸,此爲大逆。脈浮熱甚勿灸。
頭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須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須少生;大體皆須以意商量,臨時遷改,應機千變萬化,難以一準耳。其温病隨所著而灸之,可百壯餘,少至九十壯。大杼、胃管可五十壯,手心主、手足太陽可五十壯,三里、曲池、太衝可百壯,皆三報之,乃可愈耳。風勞沉重,九部盡病,及毒氣爲疾者,不過五十壯,亦宜三報之。若攻藏府成心腹疹者,亦宜百壯。若卒暴百病,鬼魅所著者,灸頭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過五十,其少不減三五七九壯。凡陰陽濡風口喎僻者,不過三十壯,三日一報,報如前,微者三報,重者九報,此風氣濡微細入,故宜緩火温氣推排漸抽以除耳;若卒暴催迫,則流行細入成固疾,不可愈也,故宜緩火。凡諸虚疾,水穀沉結流漓者,當灸腹背,宜多而不可過百壯。大凡人有卒暴得風,或中時氣,凡百所苦,皆須急灸療,慎勿忍之停滯也。若王相者,可得無佗,不爾漸久,後皆難愈,深宜知此一條。
凡人吴蜀地遊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温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裏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
【按语】
本段选文全面反映了孙思邈关于灸法的学术思想,涉及取穴、灸量、灸治方法等诸多方面。文中的灸法生熟、预防保健灸和阿是穴等论述均给后世医家很大启发;同身寸法至今还有应用。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孔穴主对法
論曰:凡云孔穴主對者,穴名在上,病狀在下,或一病有數十穴,或數病共一穴,皆臨時斟酌作法用之。其有須鍼者,即鍼刺以補寫之,不宜鍼者,直爾灸之。然灸之大法,但其孔穴與鍼無忌,即下白鍼若温鍼訖,乃灸之,此爲良醫。其脚氣一病,最宜鍼之。若鍼而不灸,灸而不鍼,皆非良醫也。鍼灸而藥,藥不鍼灸,尤非良醫也,但恨下里間知鍼者鮮耳,所以學者深須解用鍼,燔鍼、白鍼皆須妙解,知鍼、知藥固是良醫。
【按语】
孙思邈为方便临证选穴而对腧穴主治进行总结归类,本段选文介绍了孔穴主对的大致体例,并提出良医须知针、知药。
千金翼方·卷二十八·杂法第九(节选)
虚實之要,九鍼最妙。補寫之時,以鍼爲之,重則爲補,輕則爲寫,雖有分寸,得氣即止。《明堂偃側》鍼訖皆無不灸。凡病皆由血氣擁滯,不得宣通,鍼以開道之,灸以温煖之。灸已,好須將護,生冷醋滑等,若不謹慎之,反增疾矣。
……
凡微數之脈及新得汗後,並忌灸。
凡孔穴皆逐人形大小,取中指第一節爲寸。男左女右,一云三寸者,盡一中指也。
人年三十以上,若灸頭不灸三里穴,令人氣上眼闇,所以三里穴下氣也。
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壯,每日常灸下氣,氣止,停也。
【按语】
本段选文提出的补泻原则“重则为补,轻则为泻”与《黄帝内经》针刺补泻并不相合,但与后世发展的某些补泻手法有一致之处。还提出了中指同身寸法、灸法禁忌及足三里在灸法中的应用。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夫用针刺者,先明其孔穴”?
2.“五乱”是什么?
3.如何根据脉象选用针具及相应的刺法?
附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习业第一》
孙思邈
凡欲爲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黄帝鍼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裏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禄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爲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于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内經,則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于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