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2]
《足臂十一脉灸经》(节选)
臂泰(太)陰(脈):循筋上兼(廉),以奏(湊)臑内,出夜(腋)内兼(廉),之心。其病:心痛,心煩而意(噫)。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泰(太)陰
(脈)。
臂少陰【(脈)】:循筋下兼(廉),出臑内下兼(廉),出夜(腋),奏(湊)脅。其病:脅痛。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少陰【
(脈)】。
【按语】
”字也见于战国玺印,可能是战国古文的一种写法,一般认为是“脉”的异体字。《足臂十一脉灸经》采用三阴三阳命名十一脉,以“灸某某脉”治疗其病。从这些描述可以了解经络学说的早期形态。
本节选文中所灸的“某某脉”,当是以脉名代指的、位于此脉或与此脉密切相关的某一施治部位,或可反映施治处与经脉的联系、融合过程。
《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节选)
肩眽(脈):起于耳後,下肩,出臑外【廉】,出□□□,乘手北(背)。是【動則病:嗌痛,頷種(腫)】,不可以顧,肩以(似)脱,臑以(似)折,是肩眽(脈)主治。【其所産病】:領〈頷〉【痛,喉痹,臂痛,肘】痛,爲四病。
……
臂鉅陰眽(脈):在于手掌中,出内陰兩骨之間,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陰,入心中】。是動則病:心滂滂如痛,缺盆痛,甚【則】交兩手而戰,此爲臂蹶(厥),【是臂鉅陰眽(脈)主】治。其所産病:(胸)痛
(脘)痛,【心痛】,四末痛,叚(瘕),爲五病。
臂少陰眽(脈):起于臂兩骨之間之間,之下骨上廉,筋之下,【出】臑内陰。【是動則病:心】痛,益(嗌)渴欲飲,此爲臂蹶(厥),是臂少陰眽(脈)主治。其所産【病:脅】痛,爲【一病】。
【按语】
一般认为《阴阳十一脉灸经》成书年代较《足臂十一脉灸经》为晚,但是《阴阳十一脉灸经》还保留有较原始的“肩脉”“耳脉”“齿脉”等称谓。
曾有一种经络起源假说认为:经脉的形成是由点到线,即先有穴位,再有经脉。马王堆帛书的内容否定了这一说法,经脉、腧穴完全可能是各自独立起源而在西汉初期开始融合。
《五十二病方》(节选)
蚖:……以葪印其中顛。
……
尤(疣):取敝蒲席若藉之弱(蒻),繩之,即燔其末,以久(灸)尤(疣)末,熱,即拔尤(疣)去之。
……
穨(㿗):……取枲垢,以艾裹,以久(灸)穨(㿗)者中顛,令阑(爛)而巳(已)。
……
穨(㿗)……而久(灸)其泰陰泰陽□□。
【按语】
《五十二病方》以药方为主,兼有少量灸法及砭刺法的处方。灸法中提及了多种灸材,施治部位多为人体部位,也有个别以“泰阴”“泰阳”等指代施治之处者。
●思考题
1.马王堆出土的医学帛书和张家山出土的医学简书有何关系?
2.比较《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与《灵枢·经脉》关于臂二阴脉和手三阴经的不同论述,分析《灵枢·经脉》中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和主病与帛书中臂二阴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