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中国针灸治疗学》是承淡安在民国时期编写的针灸学专著。承淡安(1899—1957),一名澹盦,原名启桐,江苏江阴华墅人。1917年,承淡安从父命,随同乡医生学习中医学经典及本草、方剂3年,1920年起,参加上海中西医药函授学校学习,并于次年在上海完成西药和注射实习。1921年,承淡安回乡随父开业,同时向其父学习中医外科及幼科。初时承淡安认为针灸不足取,后因目睹其父针灸之效,在其父治愈承淡安本人中西药物均未取效的腰痛及失眠后,开始信服针灸,并于1923年秋后开始学习针灸。之后,承淡安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针灸函授班、针灸杂志和针灸疗养院,并前往日本访学交流,积极传播针灸学术、组织和实施针灸教育。

1931年,承淡安有感于针灸的临床价值及当时针灸濒绝的现状,以传统学术为依据,以科学化为目标,“搜集各书,参以心得,益以最新生理,互为考正”,为他创办的针灸函授班编成教材《中国针灸治疗学》。此书融汇新旧学说,并开始引用近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知识,初步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

此书自1931年出版后至1937年5月间,不断修订,连出8版。初版时此书分为“经穴”“手术”和“治疗”三编,至1933年第四版时由孙晏如增订后改名为《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增订前后内容和结构都有所变化:增加“总论”,共四编;增加的内容多反映了承淡安以西医解剖、神经理论解释针灸机制的尝试。本节讨论即据此增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