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迎随源流
1.迎随的出处及本义
《灵枢·九针十二原》:空中之機,清静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爲逆,來者爲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虚?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寫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鍼,邪氣得泄。按而引鍼,是謂“内温”。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絶。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灵枢·小针解》:“迎而奪之”者,寫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灵枢·终始》:故寫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
“迎随”首见《灵枢》。《九针十二原》开篇论述针道,以“迎随”为关键,即根据气机的变动及时施以“夺”或“济”来达到使之虚或使之实的目的。《小针解》和《终始》将“迎随”和“补泻”联系起来,《终始》还以“迎随”作为“和气”的前提。综合这些文字,一般认为,“迎随”在《黄帝内经》中应指刺法补泻的总纲,是补泻的另一种说法。
2.以针向释迎随
《难经·七十二难》: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
《济生拔萃方·卷二·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凡用鍼,順經而刺之,爲之補,迎經而奪之,爲之瀉。故迎而奪之,安得無虚;隨而取之,安得無實。此謂迎隨補瀉之法也。
《针经指南·标幽赋》: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注解标幽赋》:順經絡而刺是謂補,逆經絡而刺是謂瀉。
《图注八十一难经·卷四·七十二难》:凡欲瀉者,用鍼芒朝其經脈所來之處,迎其氣之方來未盛,逆鍼以奪其氣,是謂之迎。凡欲補者,用鍼芒朝其經脈所去之路,隨其氣之方去未虚,乃順鍼以濟其氣,是謂隨。
《难经·七十二难》将迎随与营卫流行和经脉往来相联系。
元代杜思敬《济生拔萃》中收录有金代张璧的《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张璧在其著作中说明了迎随补泻与经脉循行之间的关系。元代窦默在《标幽赋》中认为,了解“逆顺”是理解迎随的前提,王开在《玉龙经》中将这句话的“逆顺”注解为经络循行方向的逆顺。
明代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中,将针尖所向释为迎随,这是现代针灸教材中针向迎随补泻法的来源。
3.以时间释迎随
《难经·七十二难》: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
《难经集注·卷五·七十二难》:七十二難曰:……丁曰:夫榮衛通流,散行十二經之内,即有始有終。其始自中焦注手太陰一經一絡,然後手陽明注一經一絡。其經絡有二十四,日有二十四時,皆相合。此凡氣始至而用鍼取之,名曰迎而奪之。其氣流注終而内鍼,出而捫其穴,名曰隨而濟之。
《针灸聚英·卷四·附辩》:迎者逢其氣之方來,如寅時氣來注于肺,卯時氣來注大腸,此時肺、大腸氣方盛而奪瀉之也。隨者隨其氣之方去,如卯時氣去注大腸,辰時氣去注于胃,肺與大腸此時正虚而補濟之也。
《难经·七十二难》是后世以针向释迎随的源头,也是以时间释迎随的开端。此难所提的“知荣卫之流行”被宋代丁德用强调。丁德用曾撰《补注难经》,此书已佚,但他的观点在《难经集注》中保存下来。他认为要候气而用针,气流通自中焦始,按时流注各经,根据某经的气去气来而用针,是谓迎随。
这一理论在明代被高武进一步发挥,形成了“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的治法,后世称为纳支法。
4.以深浅释迎随
《子午流注针经·卷上·流注指微针赋》: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迎而奪之有分寸,隨而濟之有淺深。深爲太過,能傷諸經;淺爲不及,安去諸邪?是以足太陽之經,刺得其部,迎而六分,隨而一分;足太陽之絡,迎而七分,隨而二分……
金代何若愚撰《流注指微针赋》《流注指微论》,阎明广将《流注指微针赋》收录于他的《子午流注针经》中,并引用《流注指微论》对《流注指微针赋》进行注解。迎随在此书中被释为针刺深浅的不同。
5.以母子补泻释迎随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难经集注·卷五·七十二难》:又補其母亦名曰隨而補之,瀉其子亦名曰迎而奪之。
《针经指南·迎随补泻》:經云:東方實而西方虚,瀉南方而補北方,何謂也?此實母瀉子之法,非只刺一經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實,瀉心火之子,補腎水之母,其肝經自得其平矣。五藏皆仿此而行之。
《难经·七十九难》引入五行理论,用母子补泻来阐释迎随。丁德用保存于《难经集注》的文字表明丁氏除了以候气用针释迎随之外,也认为可用母子补泻释迎随。
窦默在《针经指南》的“迎随补泻”一节中,引用《难经·七十五难》的泻南补北法提出了异经母子补泻。
6.以呼吸配合行针释迎随
《难经集注·卷五·七十二难》:又隨呼吸出内其鍼,亦曰迎隨也。
《针灸问对·卷中》:吸而撚鍼,左轉爲瀉,爲迎;呼而撚鍼,右轉爲補,爲隨……即此觀之,則呼吸亦可以言補寫,不可以釋迎隨。且古人用鍼,但曰轉曰動而已,並無所謂左轉爲寫、右轉爲補。可見賦中所説,率多無稽之談;學人師之,寧免謬妄。
《医学入门·卷一·针灸》:迎随:……今細分之,病者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爲隨,退後吸之爲迎……
丁德用载于《难经集注》的文字表明他对迎随的释义有三种:候气用针、母子补泻以及结合呼吸用针。汪机在《针灸问对》中记录了一种以捻针与呼吸配合释迎随的方法,但汪机对此持否定态度。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记录了一种非常烦琐的捻转补泻法,这一方法需与呼吸配合,他也将此释为迎随。
7.以捻转释迎随
《子午流注针经·卷上·流注指微针赋》: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男子左瀉右補,女子右瀉左補,轉鍼迎隨,補瀉之道,明于此矣。
《针经指南·标幽赋》: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内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针灸问对·卷中》:足之三陽,從頭下至足……撚鍼逆其經爲迎,順其經爲隨。假如足之三陽,從頭下至足,撚鍼以大指向後、食指向前,爲逆其經而上,故曰迎;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爲順其經而下,故曰隨。
金代阎明广注解《流注指微针赋》时,提出了男女捻转补泻方向不同的操作法,称之以“转针迎随”。元代窦默在《标幽赋》中也以左右捻转释迎随。
汪机在《针灸问对》中还记载了一种以根据经脉循行与捻针方向顺逆来释迎随的方法,但他对此法持否定态度。
【按语】
有学者认为《灵枢·九针十二原》的“迎随”注重的是时间,是针对经气来去而言,经气来时为“迎”,经气去时为“随”,与经气循行方向和经气虚实均无关。
后世医家对迎随的认识,多是以金元时期的针刺理论为基础,一般是指针刺补泻的具体方法。现代教材所说的根据针尖所向施行的补泻方法,只是各类迎随补泻法之一。
●思考题
汪机《针灸问对》卷中专设一问,对古今所论迎随补泻进行了评述。阅读此问,分析汪机的观点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