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保健灸源流
1.《黄帝内经》
《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治未病”的总则,但仅以刺法为例说明治未病的作用,并没有运用灸法治未病的具体方法。
2.《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养小儿候》: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鍼灸……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提到了逆针灸,其中以逆灸防治新生儿疾病的记载较为详细,这是一种以灸法预防小儿痉病的方法。
3.《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第六》:凡人吴蜀地遊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温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膀胱病第十》:凡霍亂,灸之或雖未即差,終無死憂,不可逆灸。或但先腹痛,或先下後吐,當隨病狀灸之。内鹽臍中灸二七壯,並主脹滿。
《千金要方》记载了以化脓灸预防传染病的预防保健灸法;但《千金翼方》提出针对霍乱灸后未马上痊愈者,不可逆灸,只能随症灸治。
4.《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卷一百·具列四十五人形》:凡人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五個月前,非時,足脛上忽發痠重頑痹,良久方解,此乃將中風之候也。便須急灸三里穴與絶骨穴,四處各灸三壯。
《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灸足三里和悬钟治疗中风先兆的方法,此法后被《针灸大成》等书所转载,影响较大。
5.《扁鹊心书》
《扁鹊心书·卷上·黄帝灸法》:婦人産後熱不退,恐漸成癆瘵,急灸臍下三百壯。
《扁鹊心书·卷上·须识扶阳》: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
窦材记载了以灸法预防产后发热致痨病的方法,并提出以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保健灸法。
6.《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卷一·腹部中行十五穴》:若要安,三里、丹田不曾乾。
《针灸资生经·卷三·虚损》:服峻補藥,使脾胃反熱愈不能食……欲全生者,宜灸胃脘。
《针灸资生经·卷三·虚损》:氣海者,元氣之海也。人以元氣爲本,元氣不傷,雖疾不害,一傷元氣,無疾而死矣。宜頻灸此穴,以壯元陽。若必待疾作而後灸,恐失之晚也。
《针灸资生经·卷三·虚损》:必欲脾胃之壯,當灸脾、胃俞等穴可也。
王执中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在书中记载了灸治脾俞、胃俞、中脘等穴以健脾胃的方法。同时,《针灸资生经》中还记载了灸气海、丹田和足三里以防病延年的方法。
7.《类经图翼》
《类经图翼·卷八·任脉穴》:故神闕之灸,須填細鹽,然後灸之,以多爲良。若灸至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提出了以神阙隔盐灸以祛病延年的方法。
8.《针灸问对》
《针灸问对·卷下》:鍼灸治病,亦不得已而用之……夫一穴受灸,則一處肌肉爲之堅硬,果如船之有釘,血氣到此則澀滯不能行矣。昔有病跛者,邪在足少陽分,自外踝以上,循經灸者數穴。一醫爲鍼臨泣,將欲接氣過其病所。才至灸瘢,止而不行,始知灸火之壞人經絡也。或有急證,欲通其氣,則無及矣。邪客經絡,爲其所苦,灸之不得已也。無病而灸,何益于事?
明代汪机对预防保健灸提出异议。他认为,灸法可使肌肉坚硬,阻碍血气流通。无病时如果施用灸法,有急症时可能出现气血不能流通的情况,故反对无病而灸。
【按语】
刺法和灸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灸法较针法简单易学,施用安全,不需要复杂的专业知识,故灸法易被非专业人士接受,灸法的预防保健作用也广受关注。古代文献表明,逆灸有一定的适应证范围,但健康人是否可以无病而灸还有争议。
●思考题
“三伏灸”“三九贴”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治疗方法,两者均采用灸法(温热灸法或天灸)来防病、防变。它们的文献依据是什么,两者有何异同?如何评价这两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