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1]

三、原文选读 [1]

针经(节选)

承漿一穴,在頤前下唇之下,宛宛中是也。足陽明任脈之會。主療偏風口㖞、面腫、消渴,面風口不開、口中生瘡。鍼入三分半,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然後徐徐引氣,而不灸亦佳。日灸七壯,過七七訖,停四五日後,灸七七。若一面灸,恐足陽明脈斷,令風不差,停息後灸,令血脈通宣,其風應時立愈。其艾炷不用大,依小竹筯頭作之,不假大作。其病脈粗細大小,壯加細線,何用大作艾炷而破肉?即但令當脈灸之,雀糞大艾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内疝、瘕痃癖塊、伏梁氣之徒,唯須大艾炷。

……

攢竹二穴,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目視䀮䀮、視物不明、眼中熱痛及眼瞤。鍼入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出之。不宜灸。亦宜細三棱鍼,鍼入三分出血。忌如前法。

……

上管一穴,在巨闕下一寸,去巨骨三寸。是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主心中熱煩、賁豚、氣脹滿、不能會、霍亂、心痛、不可眠臥、吐利、心風驚悸、不能食、心中悶、發噦、伏梁氣狀如覆杯。鍼入八分、得氣先補而後瀉之,可爲神驗。若是風癇熱痛,宜可瀉之後補,可謂應其病。灸亦良。日灸二七壯,至一百壯止。不差更倍之。忌酒麵豬魚等。

【按语】

由上述承浆、攒竹和上管(脘)的选文可以窥知《针经》论述腧穴的大致体例、特点。

明堂(节选)

人緣有長短肥瘦不同,取穴不準。秦時扁鵲《明堂經》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若一節爲一寸。”爲緣人有身長手短,有身短手長,取穴不準。唐時孫思邈《明堂經》云:“取患人男左女右,手大拇指節横文爲一寸。”以意消詳,巧拙在人,亦有差互。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内度兩横文,相去爲一寸。自依此法與人著灸療病以來,其病多得獲愈。此法有準,今以爲定。

【按语】

本段选文讨论了手指同身寸的标准,首次提出以手中指第二节内侧横纹间的长度作为同身寸一寸。

●思考题

1.《针经》和《千金方》的灸法理论有何不同?

2.浏览《针经》的“具列一十二人形”,总结其腧穴排列特点。

附1

《太平圣惠方·针经》序

夫鍼術玄奧,難究妙門。歷代名工,恒多祖述。蓋指歸有異,機要互陳。或隱秘難明,或言理罔盡;或義博而詞簡,或文贍而意疏。背軒后之聖文,失岐伯之高論。致俾學者,莫曉宗源。今則採摭前經,研覆[2]至理;指先哲之未悟,違[3]古聖之微言。總覽精英,著經一卷。斯經也,窮理盡性,通幽洞玄。陳穴道而談通,指病源而咸既。用昭未悟,以導迷津。傳示將來,庶期悠遠者爾。

附2

《太平圣惠方·明堂》序

夫玄黄始判,上下爰分。中和之氣爲人,萬物之間最貴。莫不稟陰陽氣度,作天地英靈。頭像圓穹,足模厚載。五臓法之五嶽,九竅以應九州,四肢體彼四時,六腑配乎六律,瞻視同于日月,呼吸猶若風雲,氣血以類江河,毛髮比之草木。雖繼體于父母,悉取像于乾坤。貴且若斯,命豈輕也!是以立身之道,濟物居先;保壽之宜,治病爲要。草木有蠲痾之力,鍼灸有劫病之功。欲滌邪由,信茲益矣。夫明堂者,聖人之遺教,黄帝之正經。敘血脈循環,明陰陽俞募;窮流注之玄妙,辨穴道之根元;爲臟腑權衡,作經絡津要。今則採其精粹,去彼繁蕪,皆目睹有憑,手經奇效。書病源以知主療,圖人形貴免參差,並集《小兒明堂》,編錄于次。庶令長幼盡陟安衢,俾使華夷同歸壽域者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