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二、学术贡献

1.腧穴

膏肓俞一穴名称源于《左传》中晋侯病入膏肓之事,其穴最早为奇穴,见于孙思邈的《千金方》,后王惟一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将其归入足太阳膀胱经。

庄绰在《灸膏肓俞穴法》记载了《千金方》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关膏肓俞穴的内容,并记录了各种不同的取穴法,如量同身寸法、正坐伸臂法等,灵活运用同身寸法、体表标志法、简便取穴法诸法定位,为临床根据不同形体、体质、病情而准确定穴提供了参考。这些方法中还包括各医家的多种体位取穴经验,如石藏用的盘膝正坐两臂相交、叶余庆的并足垂手正身直立、潘琪的仰手屈肘等。

庄绰认识到多种不同的取穴法之间会存在差异,故强调必须进行参验,以确定腧穴所在,在多种定穴法中,首推正坐位体表标志法,这一观点对临床取穴有指导意义。

庄绰总结《千金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及多位医家的临床经验,认为膏肓俞可温补阳气,降气除痰,善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妇人闭经、足痿不用、疟疾痨瘵等证。

2.灸法

庄绰膏肓俞施灸的方法为艾炷直接灸,其灸法原则多与《千金方》一致。他强调取穴体位与施灸体位保持一致,膏肓俞穴施灸时艾炷宜大,壮数宜多,灸量按当时医家的经验,可“日灸五十壮,累至数百为佳”。

庄绰根据孙思邈重视施灸后的调护补养之说,从饮食、生活、起居以及相关腧穴辅助施灸等方面详述了膏肓俞穴施灸后的调护,可作为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