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络的源流
1.脉、经、络
经络理论详载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学者一直本于这两部经典讨论经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人体11条脉的循行路线、主病和灸法;80年代,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简书《脉书》,其中部分内容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基本相同。这些出土文献对分析经络理论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在《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脉皆以“脉”(或“”,“脉”字古写)命名,如“臂泰阴脉”“肩脉”“齿脉”等;在《黄帝内经》中,“脉”也用以称呼经脉,如“肺手太阴之脉”。“脉”,“皮、肉、脉、筋、骨”之一,本义是血管,指“血理分衺行体者”。对“脉”字的使用表明,经络理论的形成与古人对血管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经”和“络”的出现晚于“脉”。在《黄帝内经》里,根据大小、深浅等方面的不同,“脉”被分为“经脉”“络脉”和“孙脉”;根据气血虚实和阴阳部位的不同,经脉和络脉又可被称为“虚经”“盛经”“阴经”“阳经”“阴络”“阳络”“大络”“小络”和“浮洛”等。
2.十一脉、十二经脉与其他早期经脉理论
(1)十一脉与十二经脉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先秦时期的文献,《灵枢·经脉》成篇晚于这一时期。这三本书中的经脉学说有传承关系。
《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述了11条脉,包括:下肢的6条“足”脉,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和足厥阴;上肢的5条“臂”脉,臂太阴、臂少阴、臂太阳、臂少阳和臂阳明。
《阴阳十一脉灸经》也记述了11条脉,包括阳脉6条:足鉅(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肩脉(相当于臂太阳脉)、耳脉(相当于臂少阳脉)和齿脉(相当于臂阳明脉),阴脉5条:足大(太)阴、足厥阴、足少阴、臂鉅(太)阴和臂少阴。
《灵枢·经脉》记载了12条经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一般认为,《足臂十一脉灸经》成书年代较《阴阳十一脉灸经》为早,但是从内容上看《足臂》本中11条脉的分布较《阴阳》本更具体,并已有分支出现,且《足臂》本中脉已经采用了三阴三阳命名法,而《阴阳》本还有较原始的“肩脉”“耳脉”“齿脉”等称谓,提示了这两本书的不同来源。这两种本子所记载的十一脉有一些共同之处,如:①各脉走向一般均为向心行走,即由手(腕)或足(踝)沿四肢走向胸腹或头部,但《阴阳》本的“肩脉”与大阴(足太阴)脉由头或腹部走向四肢末端;②各脉循行较简单,有些仅为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连线,分支较少,仅《足臂》本的足太阳和足少阳两脉各有2条支脉;③各脉基本行于体表,仅数脉行走至脏腑,如《足臂》本的臂太阴“之心”、足少阴“出肝”,《阴阳》本的臂鉅(太)阴脉“入心中”、足少阴“系于肾”、足太阴“被胃”;④脉与脉之间缺乏确定的联系,仅《足臂》本中提及足厥阴“上八寸交太阴脉”;⑤脉的排列,《足臂》本先“足”脉,后“臂”脉,《阴阳》本先“阳”脉,后“阴”脉。
《灵枢·经脉》中的经脉循行综合考虑了“手”“足”“阴”“阳”及其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特点,补充了各脉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使经脉更为系统。较十一脉系统而言,《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体系有以下特点:①经脉走向有顺有逆;②经脉有联系脏腑的内行部分和分布于体表的外行部分,经脉名称中有相关脏腑;③经脉有表里相合的关系;④经脉按三阴三阳循环流注次序排列。
十一脉与十二经脉的传承演变关系如表8-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该表中《足臂》本的臂泰阴、《阴阳》本的臂鉅阴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灵枢》中的手太阴之脉,尽管从名称来看,它们之间应该有着明确的演变传承关系。十一脉系统中的臂泰阴和臂鉅阴“之心”“入心中”,其病证为“心痛、心烦而噫”或“心滂滂如痛”,此两脉与《灵枢》手厥阴脉相同的地方较手太阴为多。综合分析帛书中臂泰阴、臂鉅阴的循行和病候,帛书中缺少的一脉应为后来的手太阴肺经或者手少阴心经;再分析帛书中的“臂少阴”循行,可知臂泰(鉅)阴和臂少阴都涉及后世手厥阴脉的内容,也就是说,帛书时代,手三阴经脉的内容互相混合,到后世,才对手三阴经脉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表8-1 十一脉与十二经脉关系表
十一脉演变为十二脉,其过程或许受到了古代哲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先秦时期,有“天六地五”之说,如《汉书·律历志》:“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十一而天地之道毕。”十一脉中,阳脉6条,阴脉5条,与此数相符。腧穴理论的阴经五五二十五腧、阳经六六三十六腧,藏象学说中的五脏六腑也留有天六地五说的印迹。此后,经脉有了循环的意义,流行于秦汉时期的、带有循环往复象征的“天之大数”12更有助于反映这一理论,故经脉的数量也由11演变为12。
(2)其他早期经脉理论
在十一脉和(或)十二脉理论之外,早期经络学说尚有其他不同的派别,1995年,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出土的人体经脉䰍漆模型即为一例。此模型绘有10条经脉,借用《黄帝内经》经脉理论,可称为之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和督脉。它们的循行与十一脉和(或)十二脉有某些相同或近似之处,但还有很多不同之处,是独立的针灸木人经脉系统。
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出土了一具经穴䰍漆模型。这具模型的身体两侧标记有红色粗线22条,左右对称、纵向分布。单侧的11条红线中,正面5条、背面4条、侧面2条;有9条的循行路线与《灵枢·经脉》所载的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经脉较为相似,但位于上肢内侧的2条红线不同于《灵枢·经脉》所载手三阴中的任何两条。此外,漆人上还阴刻白色细线共29条,包括3条横行环线和26条纵行线。3条横线中,季胁水平的环线近似于《难经·二十八难》中的带脉。26条纵行线中,身体前面正中者与《难经·二十八难》中的任脉基本相同;其余25条纵线均在身体两侧,大多左右对称,分别为身体前面11条、背面及侧面14面。这些纵行白线有一部分与红色线条重合,一部分也具有《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分布的特点,其中某些内容与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阳明和足太阳有相似之处。
在经穴髹漆模型之外,天回汉墓还出土了《脉书·下经》。《脉书·下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载“心主之脉”及“十二正经”经脉循行和病证的文字文献,其中经脉循行方向与《足臂十一脉灸经》一致,为自下而上单向向心循行,不具有十二经脉循环流注的趋势或特征,但出现了与正经同名的“足大(太)阳脉”“足阳明脉”“足大(太)阴脉”3条单独的支脉。该书还记载了“间别赞脉”等9条别脉的相关内容,内容与前文提及的《脉书·下经》“十二脉”明显不同,成书时间应早于“十二脉”,甚或早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当时多种经脉系统并存的情况。这些内容或可反映经脉学说的早期形态,对探讨经脉本质和起源有重要意义。
3.十五络脉与络脉
经络学说的经典文献《灵枢·经脉》除十二经脉外,还介绍了十五络脉,包括手足三阴三阳之络、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原文中,除脾之大络外,其余十四络均称为“别”。《难经》也提到了十五络,但是用阳跷之络和阴跷之络代替了任脉络和督脉络。
除了上述络脉名称之外,《黄帝内经》中还有一些与“脾之大络”性质相同的脏腑络,如“胃之大络,名曰‘虚里’”,但是络脉之数,在《黄帝内经》《难经》中均为十五,这可能与“二十七”这一数字有关。《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二十七,杨玄操认为是“三九”之数,与“天有九星、地有九州岛、人有九窍”相应,应该是天人合一理论的体现。
现行教材介绍经络系统时,提及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但通常仅将十五络脉列为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而《黄帝内经》中除了十五络脉之外,还有其他络脉,如“胃之大络”,以及孙络或称孙脉,如《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所以,“络脉”含义较广:它可以指十五络脉;也可以指体内连接脏腑之脉,如“胃之大络”;还可以指经脉的细小分支,如孙络、血络等。简而言之,“经”和“络”的概念是相对的,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指代不同的结构,在文献中见到“络”字,不可一概视为“十五络脉”。
4.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的理论见于《灵枢·经别》,所称经别,皆命名为手足三阴三阳之正。该篇首先提问:“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以十二经别答之,可知经别仍属十二经脉范围。
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称为“别(离)”,进入胸腹腔为“入”,与表里经别同行为“合”,于头颈部“出”。十二经别依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形成六合而并行出行,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与脏腑的联系。
十二经别分布于十二经脉未到之处,由此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如肛门非足太阳经循行所过处,但该经的承山等穴可以治疗痔疾。足太阳经别“别入于肛”,解释了承山等穴的主治作用,使经穴主病的理论更为完善。
5.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见于《灵枢·经筋》,以手足三阴三阳之筋命名。《说文解字》释“筋”为“肉之力也”,而《黄帝内经》中“筋”(字)有多种含义,可以指肌腱、肌肉、表浅静脉、神经等。《灵枢·经筋》中,“经筋”主要指肌肉及肌腱,全身筋肉按经脉分布部位形成十二经筋,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将经筋的循行分布规律总结为“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
《灵枢·经筋》提到了经筋病的治疗原则:“以痛为输”,而现代治疗肌肉肌腱等疾病也经常运用本法。
6.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络脉分布在体表的部位,该内容主要见于《素问·皮部论》。因为同名经脉的命名诊法等都基本相同,故十二皮部也称六经皮部,只有六个名称(表8-2)。
表8-2 六经皮部
六经皮部的名称中,“害”通“阖”,“关”“阖”“枢”分别是指门栓、门扇和门轴。这些名称不单指体表部位(病位),还反映了疾病的发展过程(病程),以及表里、寒热、虚实的病情变化(病机),对分析六经的病证和机制具有启示意义。
皮部可用于诊断,具体方法是观察皮部中的浮络,根据其分布和颜色辨别所属经脉和疾病的性质,即“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同时,皮部也是病邪传变的关键部位,如《素问·皮部论》所言:“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素问·缪刺论》提到了皮部在治疗方面的作用:“……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后世的皮肤针、刺络等方法正是由皮部理论与缪刺法结合发展而来。
【按语】
古人对血管的认识引出了“脉”,其后出现了“经络”。在文献中,“血脉”和“经络”或经常并举,但具体含义略有差异。大体上,血脉多与有形脉管及血液有关,而经络多用于联系、反应等功能描述。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略称,其组成部分,历代医家论述有所不同,但基本以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为主,即“经”常指十二经脉,“络”多指十五络脉。文献中也有以“经络”指称经脉者。
●思考题
比较阴阳十一脉、足臂十一脉和十二经脉的臂阴脉和手阴经,分析它们在循行及病证方面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