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17]
1.经络
二十二难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爲二病者,何也?
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爲“是動”;邪在血,血爲“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爲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爲血後病也。故先爲“是動”,後“所生病”也。
【按语】
《灵枢·经脉》中所说的“是动则病”,是指该经经气发生变动就会出现一些病证;“是主某某所生病”,则是指该经经脉能够主治因某某病变而产生的一些病证。本难以气血的病变先后释“是动则病”和“是主某某所生病”,与《灵枢》原意有别。
二十七难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于十二經,何謂也?
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衝,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也?
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霶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按语】
本难首次把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冲脉、督脉、任脉和带脉称为“奇经八脉”,这是对《黄帝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发展。十二经脉联络脏腑,左右对称,依次相连,而奇经八脉则或行于中,或行于侧,不属脏腑,别道而行,与正经有异。因为奇经八脉并不参与十二经脉中气血运行的循环流注,“皆不拘于经”,故以“奇经八脉”名之。
二十八难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于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
然。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並于脊裏,上至風府,入屬于腦。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喉咽。衝脈者,起于氣衝,並足陽明之經,夾齊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帶脈者,起于季脅,迴身一周。陽蹻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蹻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于諸陽會也,陰維起于諸陰交也。
比于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于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于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按语】
本难首先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督脉行于脊柱之里,任脉行于腹里,是各有正中一条。冲脉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是有左右两条。带脉起于季胁,而季胁有二,是本有两条,因为“回身一周”,左右相并成为一条。阴跷脉、阳跷脉分别起于跟中,左右各一,是各有两条。阴维脉起于“诸阳会”,阳维脉起于“诸阴交”,元代滑寿认为“诸阳会”为金门穴,“诸阴交”为筑宾穴,是亦各有左右两条。
本难论述奇经八脉循行时,有“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之说。据上下文,此句应专指阳维脉和阴维脉,即阴、阳维脉有“溢畜”的调节作用,不参与全身气血流注。但此句与其后有关奇经八脉“(气血)入于八脉而不环周”的功能论述并不完全一致。《灵枢·营气》所阐述的营气运行,是从手太阴开始,经历十二经脉,随后经督脉和任脉,又回到手太阴。故《难经》所论“入于八脉而不环周”与《黄帝内经》有别。
本难还概述了奇经八脉受邪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二十九难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爲病何如?
然。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陰蹻爲病,陽緩而陰急。陽蹻爲病,陰緩而陽急。衝之爲病,逆氣而裏急。督之爲病,脊強而厥。任之爲病,其内苦結;男子爲七疝,女子爲瘕聚。帶之爲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陽維爲病,苦寒熱。陰維爲病,苦心痛。此奇經八脈之爲病也。
【按语】
本难明确指出了奇经八脉的病证和证候特点,为后世对奇经八脉病变的辨证施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2.腧穴
六十四难
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爲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爲金,故言“陽井金”也。餘皆倣此。
【按语】
本难解释了阴经五输穴与阳经五输穴配属不同五行的道理。天干和五行相配,是甲、乙象生,应春配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象长,应夏配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象化,应长夏配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象收,应秋配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象藏,应冬配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又按五行生成数,天干逢五相合,即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如此则阴阳各得匹偶。因此,根据阴阳相配、刚柔相济的原则,阴阳两经的五输穴各有对应的五行配属,阴井乙木,阳井庚金,井穴是乙庚相合;阴荥丁火,阳荥壬水,荥穴是丁壬相合;阴输己土,阳输甲木,输穴是甲己相合;阴经辛金,阳经丙火,经穴是丙辛相合;阴合癸水,阳合戊土,合穴是戊癸相合。
五输穴配属五行的理论,是母子补泻、子午流注等法的理论基础,也为按五行属性取五输穴治疗脏腑病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十八难
六十八難曰:五藏六府,各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
然。《經》言:“所出爲井,所流爲滎,所注爲俞,所行爲經,所入爲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藏六府其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按语】
本难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论五输穴的功能特性,确立了五输穴的主治病证。这些主治病证可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五变以主五输”的阐述互参。
对本难的五输主病,亦有从经气流注角度来解释者。经气应出而不出,是“井”为病;经气遏阻“井”部,不出则“满(心下满)”,故井穴主之。经气应流而不流,是“荥”为病;经气遏阻“荥”部,郁滞则“身热”,故荥穴主之。经气应注而不注,是“输”为病,“俞”“腧”“输”三字义同;经气遏阻“输”部,不能灌注筋肉骨节则“体重节痛”,故输穴主之。经气应行而不行,是“经”为病;经气遏阻“经”部,不能通行全身则“喘咳寒热”,故经穴主之;经气应入而不入,是“合”为病;经气遏阻“合”部,不能入于内脏则“逆气而泄”,故合穴主之。
六十二难
六十二難曰:藏井榮有五,府獨有六者,何謂也?
然。府者,陽也。三焦行于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府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按语】
本难解释了六腑在五输穴之外另设原穴的意义。六腑属阳,而三焦原气行于诸阳,因此在六腑阳经上设置了三焦之气留止的部位,命名为原穴,以此表明六腑与三焦之气相通。
六十六难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于太淵;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衝;脾之原,出于太白;腎之原,出于太谿;少陰之原,出于兑骨;膽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衝陽;三焦之原,出于陽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腸之原,出于合谷;小腸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爲原者,何也?
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爲原者,何也?
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爲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按语】
本难所引经文出处不详,当为综合《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本输》《灵枢·邪客》各篇相关论述而成。
本难问句中“十二经皆以俞为原”所言不确,阴经是“以输为原”,因为心“外经病而脏不病”,所以心之原为大陵,少阴之原为兑骨,亦即神门穴;至于阳经则另有原穴,并非“以俞为原”。不过,本难阐述了原穴的意义,原气即脐下肾间动气,是生命之本,三焦则为原气之别使,三焦之气留止之处即为原穴,因此五脏六腑的疾病都可以取原穴治疗。对问句的回答“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亦不确,“五脏”所指当为“五脏六腑”。
六十七难
六十七難曰:五藏募皆在陰,而俞在陽者,何謂也?
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
【按语】
本难指出了五脏六腑的募穴都在胸腹阴部,俞穴都在腰背阳部。行,可视为双关语,既指病气流行,又指施行针法。五脏的病气多出行于阳部,针刺时当从阳引阴,取俞穴以治之,故称“阴病行阳”;六腑的病气多出行于阴部,针刺时当从阴引阳,取募穴以治之,故称“阳病行阴”。
3.刺法基础
八十难
八十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内鍼;鍼入見氣盡,乃出鍼。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按语】
本难解释了经文“有见如入,有见如出”的含义,即是以指下“气至”、针下“气尽”的感应作为针法入针、出针的标准。按本难所引经文出处不详,至于释文中所谓“气尽”,指的则是正气已完全补足或邪气已完全泻除的状态。
4.针刺补泻
七十八难
七十八難曰:鍼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鍼也。然知爲鍼者,信其左;不知爲鍼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按所鍼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鍼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内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内。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按语】
《黄帝内经》中所述的呼吸补泻是进出针配合呼吸的补泻方法,即患者呼气进针、吸气出针为补,吸气进针、呼气出针为泻。本难则认为针刺补泻并不一定要进出针配合呼吸,先用左手在针刺之处按压、弹击、爪切,使肌肤脉络气血充盈,待指下有搏动感时为经气来至,顺势而进针,得气后,推而纳之即是补,动而伸之即是泻;若不得气,则可采用男外女内以候气。虽然没有配合呼吸,但本难所述针刺补泻的手法操作实际上仍与《黄帝内经》刺法一脉相承。
本难针对不得气的“男外女内”刺法与《灵枢·终始》所说的“男内女外”并不相同。
七十六难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按语】
本难解释了针刺补泻的基本概念,补时刺卫分以取气,泻时刺营分以置气。至于体内正气的偏盛偏衰,则应辨其阴阳虚实,先补后泻,以疏通营卫、调和阴阳。
六十九难
六十九難曰:《經》言“虚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虚,以經取之”,何謂也?
然。虚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虚,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按语】
本难所引经文与《灵枢·经脉》所论略同。虚补实泻是针刺大要,本难则应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提出了母子虚实补泻的具体方法,母子相生,故补母可令子实,泻子可令母虚。其补泻顺序,为先补后泻。不直接治疗原发经脉却从其他经脉着手,企求通过调整其他相关经脉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病变经脉虚实的最终目的,“补母”“泻子”的治法充分反映了针刺补泻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后来更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施治原则。
七十三难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爲瀉,瀉者不可以爲補”,此之謂也。
【按语】
井穴肌肉浅薄,不便于应用针刺补泻手法,本难提出了灵活变通的解决方法,实则泻其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依此推论,虚则补其母,若当补井,则可补本经的合穴。
七十九难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虚?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虚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虚,若有若無”,何謂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虚”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爲得,濡虚者爲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按语】
本难以五输穴的母子虚实补泻解释迎随补泻,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述迎随原意有别。因为心包络代心受邪,故心病取心包经的五输穴。心包络属火,土为火之子,大陵为心包经输穴属土,实则泻之,是为迎而夺之;木为火之母,中冲为心包经井穴属木,虚则补之,是为随而济之。
七十二难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
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内外表裏,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按语】
本难所引经文出处不详,《灵枢·终始》中“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一段与其语句相似。按《黄帝内经》中所述迎随实际上是针对气机变化而施治的针刺补泻手法。例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本难提出迎随补泻是根据经脉中气血流注的方向针刺,即逆着经脉中气血流注的方向针刺为泻为迎,顺着经脉中气血流注的方向针刺为补为随。所释迎随与《黄帝内经》原意有别。
5.针刺浅深
七十一难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
然。鍼陽者,臥鍼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鍼滎俞之處,氣散乃内鍼。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按语】
本难所引经文出处不详,其意则与《素问·刺齐论》所云“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相同,阐述的都是针刺深浅宜忌。营卫深浅有别,卫气属阳在外,针刺应浅,故横针而刺,过深恐伤营气;营气属阴在内,针刺应深,故先用左手按压所刺之穴,待卫气散开后才进针,如此则不伤卫气。
七十难
七十難曰:《經》言“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
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陰者,初下鍼,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内鍼,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内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按语】
本难所引经文出处不详。所谓“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春夏阳气浮浅,故宜浅刺;秋冬阳气深沉,故宜深刺。至于“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一句,其中“各”字当为“必”字之误,详下文可证。按四时而致阴阳的刺法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精神相一致。春夏气温,针刺宜先深后浅,取阴气以养阳。秋冬气寒,针刺宜先浅后深,取阳气以养阴。
6.按时刺法
七十四难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其肝、心、脾、肺、腎,而繫于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藏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繫于春夏秋冬者也。鍼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按语】
本难解释了经文“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的意义,指出针刺的精深微妙全在于能够审察和把握微细之处,五脏、五输穴均与四时相应,因此众多的五脏病变都可以按四时选取不同的五输穴进行治疗。按本难所引经文出处不详,《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一段所述四时选穴与本难内容有异。
7.针灸治则
八十一难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虚虚,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虚實耶?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虚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虚,微少氣,用鍼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虚虚,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按语】
本难所引经文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无实实虚虚”,即“无实实,无虚虚”,指不要用补法治疗实证,也不要用泻法治疗虚证。本难以肝、肺二脏的虚实为例,从五行生克的角度阐述了虚实病证的正确治则。
8.疾病证治
七十五难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虚,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虚。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虚,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虚,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按语】
本难依据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以“泻南方、补北方”之法治疗“东方实、西方虚”之证。
本难阐述的是脾虚证的病因病机和治法。“东方实,西方虚”即肝实肺虚,脾虚是由于肝实所造成,是为木克土;但脾土虚却导致了肺金虚,此为母病及子;而肺金虚又反过来加重了肝木实。“泻南方,补北方”即泻心补肾,泻心是为了泻肝,亦即“实则泻其子”;补肾也是为了泻肝,“母能令子虚”;补肾又能补肺,“子能令母实”,肺强则可以平肝。但是泻肝补肺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治疗脾的虚证,泻肝可以扶脾,以解除脾虚的根本原因;补肺即是补脾,“子能令母实”,也是为了治疗脾虚。这样,在“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的表述下,脾虚的病因病机和治法都得到了全面的说明。
●思考题
1.《难经》书名的含义是什么?
2.《难经》提出奇经八脉的意义何在?
3.《难经》对特定穴的内容有哪些发展?
4.如何理解《难经》论述的母子虚实补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