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约成书于汉代,非一人一时所作,黄帝显系托名。书中广泛使用的“道”的概念、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观点以及天人关系、阴阳学说、精气学说、形神关系、清静寡欲的养生理论、治病于未然的防病观点等方面的论述,都显著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黄帝内经》的成书当与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有关。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各有9卷81篇,但流传过程中多有亡佚。《素问》至齐梁间只存7卷。唐代王冰补配7篇大论作为第七卷,宋代刘温舒又补入《刺法论》和《本病论》,称为《素问遗篇》。而现存《灵枢》则是南宋史崧所献的“家藏旧本”。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更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确立了针灸疗法的基本理论、应用原则和具体方法,阐释和说明了针灸疗法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内涵,针灸疗法是《黄帝内经》说明医学理论、治则治法的主要手段。元代医家滑寿在《十四经发挥》序中说:“观《内经》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为灸者四三,其他则明针刺,无虑十八九。”《黄帝内经》中阐述的针灸原则和施治方法构成了传统针灸疗法的基本内容,对后世的针灸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对针灸的阐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络理论方面,记载了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皮部等的循行分布与病候,如《灵枢》的《经脉》《经别》《经筋》《根结》,《素问》的《脉解》《皮部论》等篇。②腧穴方面,记载了约160个主要穴名,对腧穴的定位、主治和腧穴的类别均有论述;如《灵枢》的《骨度》《本输》《背腧》,《素问》的《气府论》《气穴论》《水热穴论》等篇。③针法灸法方面,论述了九针的名称、形状和作用,阐明了毫针的各种刺法和补泻手法;如《灵枢》的《九针十二原》《官针》《九针论》《刺节真邪》,《素问》的《针解》《宝命全形论》《八正神明论》等篇。④针灸治法方面,各篇论病都以针灸为主,阐述其治则和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如《灵枢》的《邪气藏府病形》《终始》《厥病》《胀论》,《素问》的《咳论》《疟论》《痹论》等篇。

现存的《素问》传本均源于唐代王冰补注、宋代林亿等奉敕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而《灵枢》的通行本则为明代赵府居敬堂刻本,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加以影印及铅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