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名称及其变化
1.《黄帝内经》中的腧穴名称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灵枢·小针解》:脈口氣外絶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
《素问·生气通天论》: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爲風瘧。
《素问·五藏生成》: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鍼石緣而去之。
《素问·气穴论》:凡三百六十五穴,鍼之所由行也。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遊鍼之居,願聞孫絡、谿谷,亦有所應乎?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
《素问·气府论》:足太陽脈氣所發者……
《素问·骨空论》: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
腧穴概念的形成当在《黄帝内经》时代。除“穴”“气穴”“骨空”“脉气所发”等名称外,腧穴在《黄帝内经》中还被称为“输”“俞”“腧”。这三字基本单独为用,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输”,集中于《灵枢》,“腧”全见于《灵枢》,“俞”皆见于《素问》。“穴俞”是《黄帝内经》中偶见的类似于“腧穴”的组合方式。
此外,《灵枢》提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并指出“节之交”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故后世多将“节之交”作为《黄帝内经》中腧穴的别称,而把“三百六十五会”理解为人体全部腧穴。
2.《黄帝内经》之后的腧穴名称
《难经·六十二难》:府者,陽也,三焦行于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
《针灸甲乙经·序》:又有《明堂孔穴鍼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遺事也。
《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大医精诚第二》: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论杂风状第一》:宜速與續命湯,依輸穴灸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在昔未臻,惟帝時憲,乃命侍臣爲之序引,名曰《新鑄銅人腧穴鍼灸圖經》。
《黄帝内经》之后,对腧穴的称谓,《难经》《针灸甲乙经》均以“俞”或“输”为主,“孔穴”之名亦较为常用。
《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俞穴”或“输穴”的名称,而“腧穴”一词可能首见于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此后,称“腧穴”者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