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穴的源流

二、原穴的源流

1.《灵枢·九针十二原》(节选)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四關主治五藏。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

《灵枢·九针十二原》: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于大淵。大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于太衝。太衝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于太谿。太谿二。膏之原,出于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

《九针十二原》是《灵枢》开卷首篇,本段经文介绍了分布在肘、膝、胸、脐等处的十二原穴以及十二原穴与脏腑在病理上的联系。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说的十二原穴,可称之为“五脏原穴”。从经文原意来看,它主要与五脏和胸腹有关:“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百五节气味也。”它的部位是“出于四关”;数目为十二,但这里的“十二”,仅仅是数字上与现代穴位概念里的原穴相同,内容并不完全一致(表8-5)。

表8-5 五脏原穴表

需要说明的是,大陵属心包经,在此处却作为心之原出现,其原因在于《黄帝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不能受邪,受邪则死,因此,“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即心包络代心受邪,其穴可治心病,所以《黄帝内经》提及的心之五输和原穴其实都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

五脏原穴有诊断和治疗作用,如经文中所说“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出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治疗时,“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2.《灵枢·本输》(节选)

《灵枢·本输》:膀胱……過于京骨……爲原……

《灵枢·本输》:膽……過于丘墟……爲原……

《灵枢·本输》:胃……過于衝陽……爲原……

《灵枢·本输》:三焦……過于陽池……爲原……

《灵枢·本输》:小腸……過于腕骨……爲原……

《灵枢·本输》:大腸……過于合谷……爲原……

《灵枢·本输》介绍了五脏六腑的五腧穴,具体而言,是阴经的“五五二十五输”和阳经的“六六三十六腧”。阴经的“五五二十五腧”是指肺、心、肝、脾、肾的井、荥、输、经、合;而阳经的“六六三十六腧”是指膀胱、胆、胃、三焦、小肠、大肠的井、荥、输、原、经、合;也就是说,《灵枢·本输》扩展了阳经的原穴。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节选)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曰:諸原安和,以致六輸?岐伯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

《灵枢·顺气一日四时》在讨论“五变以主五输”时,以春、夏、长夏、秋、冬分别配合井、荥、输、经、合。对六腑而言,除五输穴之外,尚有原穴。关于原穴与五时的配合,《灵枢·顺气一日四时》的解释是“以经合之”,即将原穴归在经穴中,原穴和经穴属性相同,以此实现六腧与五时相应。

4.《灵枢·邪客》(节选)

《灵枢·邪客》:黄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于掌後鋭骨之端。

《灵枢·邪客》认为,作为脏的心不能受邪生病,但是心的经脉还是会得病,即所谓“外经病而脏不病”。对于心的外经病,可以取“掌后锐骨之端”治疗,这一部位相当于神门穴。

5.《难经·六十二难》

《难经·六十二难》:六十二難曰:藏井滎有五,府獨有六者,何謂也?然。府者,陽也,三焦行于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府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难经·六十二难》针对这一论述,说明了五脏有井、荥、输、经、合五输穴,而六腑在五输穴之外另设原穴的意义。

六腑的阳经之所以在五输之外另设原穴,是因为三焦行于诸阳,而六腑与三焦之气相通,所以在六腑阳经上设置了三焦之气留止的部位,命名为原穴。

6.《难经·六十六难》

《难经·六十六难》: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于太淵;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衝;脾之原,出于太白;腎之原,出于太谿;少陰之原,出于兑骨;膽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衝陽;三焦之原,出于陽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腸之原,出于合谷;小腸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爲原者,何也?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爲原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爲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了五脏和胸腹部的原穴,《灵枢·本输》提出了六腑原穴,《灵枢·邪客》提出了少阴经病治疗用穴“锐骨之端”。《难经·六十六难》综合上述内容,概括为十二经原穴,其中阴经是“以输为原”。根据《灵枢》中的论述,心本脏疾病皆由心包经腧穴治疗,而外经病则在“掌后锐骨之端”施治;据此,《难经·六十六难》提出了大陵为心之原,而少阴之原则出于兑(锐)骨,亦即神门。

此外,《难经·六十六难》也对《难经·六十二难》中“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把原穴与脐下肾间的原气相联系。《难经·六十六难》提出:原气是生命的根本之气,而原气必须依赖三焦的导引运送才能到达全身,即三焦是原气的别使,所以三焦之气留止之处即为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还强调了原穴的治疗意义:五脏六腑的疾病可以取原穴治疗。

《难经》确定了原穴的基本内涵。

7.《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卷三·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大陵者,土也。在掌後兩筋間陷者中,手心主脈之所注也,爲俞。

《针灸甲乙经·卷三·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神門者,土也。一名兑衝,一名中都,在掌後兑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陰脈之所注也,爲俞。

《针灸甲乙经》明确列出了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其中输穴为神门,按“以输为原”的原则,神门即心之原。

把心经腧穴与诸经腧穴并列,心包经腧穴因此得以回归本经。《黄帝内经》中的心经五输及原穴在《针灸甲乙经》中均被列入心包经。

至此,从穴名、穴数到内涵,现代意义上的原穴概念基本形成。

8.《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三阴三阳流注第二》:凡孔穴,所出爲井,所流爲滎,所注爲輸,所過爲源,所行爲經,所入爲合……肺出少商爲井,手太陰脈也。流于魚際爲滎,注于大泉爲輸,過于列缺爲源,行于經渠爲經,入于尺澤爲合。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取孔穴法第一》:……肺手太陰爲藏,出于少商爲井,流于魚際爲滎,注于大泉爲俞,過于列缺爲原,行于經渠爲經,入于尺澤爲合。

《千金要方》“三阴三阳流注”叙述了五输及原穴的基本定义,随后逐一列举。《千金翼方》“三阴三阳流注法”列出了十二经五输穴、原穴及俞募穴,并以肺经为例,对各穴属性进行解释。在《千金方》中,阴经不再以输代原,而如阳经一样,另有一“过于”某处的原穴(表8-6)。

表8-6 《千金方》十二经原穴表

由表8-6可知,《千金方》中的阳经原穴仍是承袭《黄帝内经》之说,但手三阴和足太阴是以络穴为原,而足厥阴脉则以五输之经穴中封为原,足少阴脉以郄穴水泉为原。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卷首“明堂三人图”序称其书“一依甄权等新撰为定”,《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序也称“所述针灸孔穴一依甄公《明堂图》为定”,故这种以络穴、经穴等为原的配属方式或出自甄权所修《明堂》,但与《黄帝内经》《难经》经旨有异,流传不广。

【按语】

阴经原穴、阳经原穴来源不一。从原穴的发展源流来看,两者的起源、含义和作用还是有差异的。《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提及的五脏原穴皆以“太(大)”命名,反映了古人对这些穴位的重视,以及这些穴位在诊疗中的重要性。

●思考题

阴经原穴、阳经原穴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有没有差异?请结合现代临床研究的文献检索进行初步判断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