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1]

三、原文选读 [1]

卷三·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心出少衝。少衝者,木也。一名經始。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手少陰脈之所出也,爲井。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少陰八穴,其七有治,一無治者,邪弗能容也,故曰無腧焉。

少府者,火也。在手小指本節後陷者中,直勞宫,手少陰脈之所溜也,爲滎。刺入三分,灸三壯。

神門者,土也。一名兑衝,一名中都。在掌後兑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陰脈之所注也,爲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陰陽論》注云:神門在掌後五分,當小指間。

陰郄,手少陰郄。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刺入三分,灸三壯。《陰陽論》注云:當小指之後。

通里,手少陰絡。在腕後一寸,别走太陽。刺入三分,灸三壯。

靈道者,金也。在掌後一寸五分,或曰一寸。手少陰脈之所行也,爲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少海者,水也。一名曲節。在肘内廉節後陷者中,動脈應手。手少陰脈之所入也,爲合。刺入五分,灸三壯。

極泉,在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中,手少陰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五壯。

【按语】

《甲乙经》增补了手少阴心经的腧穴。从本段选文可以了解《甲乙经》对腧穴位置、针刺方法等的载录体例。

卷九·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颔项痛附

黄帝問曰:病頭痛,數歲不已,此何病也?岐伯對曰:當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骨髓者,以腦爲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

陽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人迎。

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足陽明、太陽一作陰。

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喜泣,視頭動脈反盛者,乃刺之,盡去血,後調足厥陰。

厥頭痛,噫《九墟》作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陽一作陰。

厥頭痛,員員而痛《靈樞》作貞貞頭重,瀉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

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爲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厥頭痛,痛甚,耳前後脈骨一本作涌熱,先瀉其血,後取足太陽、少陰一本亦作陽。

厥頭痛,痛甚,耳前後脈涌,有热,瀉其血,後取足少陽。

真頭痛,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頭痛不可取于俞,有所擊墜,惡血在内,若内傷痛,痛未已,可即刺之,不可遠取。

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爲惡,風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

頷痛,刺手陽明與頷之盛脈出血。

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顧,刺手太陽一云手陽明。

頷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經刺人迎,立已。

頭痛,目窗及天衝、風池主之。

厥頭痛,孔最主之。

厥頭痛,面腫起,商丘主之。

【按语】

本段选文先列大寒内薄骨髓所致阳逆头痛的病因病机,来源于《素问·奇病论》;其后列出了来源于《灵枢》的《寒热病》《厥病》《杂病》等篇的头痛、项痛及颌痛的病证,并补充了腧穴主治。

●思考题

1.《针灸甲乙经》的文献学意义?

2.《甲乙经》按病列穴对临床诊治有何价值?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

皇甫谧

夫醫道所興,其來久矣。上古神農始嘗草木而知百藥。黄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候;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性命,窮神極變,而鍼道生焉。其論至妙,雷公受業,傳之于後。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爲《湯液》。中古名醫有俞跗、醫緩、扁鵲,秦有醫和,漢有倉公。其論皆經理識本,非徒診病而已。漢有華佗、張仲景。華佗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亦不能盡記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劉季琰病發于畏惡,治之而瘥。云後九年季琰病應發,發當有感,仍本于畏惡,病動必死,終如其言。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仲景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信。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華佗性惡矜技,終以戮死。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爲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按《七略》《藝文志》,《黄帝内經》十八卷。今有《鍼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經》也。亦有所亡失,其論遐遠,然稱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編次。比按《倉公傳》,其學皆出于《素問》。《素問》論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覽也。又有《明堂孔穴鍼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遺事也。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風加苦聾百日,方治要皆淺近。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删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至爲十二卷。《易》曰:觀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見矣。況物理乎!事類相從,聚之義也。夫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若不精通于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固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論其文有理,雖不切于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俟其閒暇,當撰覈以爲教經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