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灸材发展源流
1.艾
(1)《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㿗:……取枲垢,以艾裹,以灸㿗者中顛,令爛而已。
《五十二病方》用艾裹枲垢,点燃后灸治㿗。“枲”为粗麻,枲垢所指不详;艾则是后世最为常用的灸材。
(2)《黄帝内经》
《灵枢·通天》:古之善用鍼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
《黄帝内经》中,“针艾”作为针灸的代名词,散见于各篇。“艾”指代灸,艾当为当时施灸的典型材料。
(3)《名医别录》
《名医别录·中品》:艾葉,味苦,微温,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一名冰臺,一名醫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曝乾。
南朝梁陶弘景在《名医别录》里,分析了艾叶的性味功效,并指出艾叶可灸治百病。这说明至迟在南北朝时期,艾已是灸法的主要材料。
2.其他火热类灸材
(1)蒲草
《五十二病方》:疣:取敝蒲席若藉之蒻,繩之,即燔其末,以灸疣末,熱,即拔疣去之。
《五十二病方》将破席上的蒲草编成绳,点燃后灸疣。
(2)竹茹
《千金翼方·卷二十四·恶核第四》:(療腫方):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壯,即消矣。
《千金翼方》以竹茹为灸材疗肿。
(3)蔓菁子
《外台秘要·卷二十九·金疮中风方》:蔓菁子淨洗一升,搗令細,粘手,撮爲炷,以灸瘡上。一兩度熱徹,即瘥。
《外台秘要》以蔓菁子为灸材,灸治金疮中风。
(4)桑枝
《本草纲目·卷六·桑柴火》:癰疽發背不起、瘀肉不腐,及陰瘡瘰癧流注、臁瘡頑瘡,然火吹滅,日灸二次。未潰拔毒止痛,已潰補接陽氣,去腐生肌。
《外科正宗·卷三·脑疽主治方》:桑木灸法,治諸瘡毒堅而不潰、潰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用新桑木長七寸,劈指大,一頭燃著向患上灸之,火盡再换。每次灸木五六條,肉腐爲度。
明代李时珍和陈实功的著作中均提及以桑木施灸,主治疮毒,这一灸材即后世桑枝。
(5)桃枝
《本草纲目·卷六·神针火》:神鍼火者,五月五日取東引桃枝,削爲木鍼,如雞子大,長五六寸,乾之。用時以綿紙三五層襯于患處,將鍼蘸麻油點著,吹滅,乘熱鍼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以桃枝制成木针施灸的方法。
(6)灯心草
《本草纲目·卷六·灯火》:……以燈心蘸麻油點燈焠之,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以灯心草为灸材的施灸法,后世称为灯火灸。
(7)药锭灸及药捻灸
《医宗金鉴·卷六十一·痈疽烙法歌》:陽燧錠……用時取甜瓜子大一塊,要上尖下平,先用紅棗肉擦灸處,粘藥于上。用燈草蘸油,拈火焠藥錠上。
《本草纲目拾遗·卷二·蓬莱火》:蓬萊火法……用紫棉紙裹藥末,撚作條,如官香粗,以緊實爲要。治病剪二三分長一段,以粽黏黏肉上點著,不過三次即除根。
药锭灸、药捻灸是清代出现的灸法。这些方法均将药物研末与硫黄融化在一起,以药锭或药捻为灸材而施灸。
3.非火热灸材的出现
(1)葪
《五十二病方》:蚖:……以葪印其中顛。
帛书《五十二病方》治疗蛇或蝾螈之类动物咬伤时,采用蓟或芥子贴敷巅顶部(一说伤口正中)来治病。这是目前所见的最早天灸灸材。
(2)附子
《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臨發時,搗大附子下篩,以苦酒和之,塗背上。
《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附子和酒外敷背上以治寒热诸疟的天灸方法。
(3)旱莲草
《针灸资生经·卷三·疟脾寒》:鄉居人用旱蓮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當兩筋中。以古文錢壓之,繫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謂之天灸。
南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记录了以旱莲草为灸材的天灸法,并明确提出“天灸”之名。
(4)升麻、胡黄连、大黄、莨菪子、丁香
《本草纲目·卷四·痈疽》:升麻……爲瘡家聖家,腫毒卒起,磨醋塗之……胡黄連同穿山甲貼……大黄醋調貼……莨菪子貼石癰堅硬……丁香傅惡肉……
南宋之后,越来越多的药材被用于天灸,如白芥子、斑蝥等。《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大量可外敷的药物。
【按语】
历代所使用的灸材并不限于以上数种,但因种种原因,目前所用火热类灸材基本以艾为主,非火热类灸材则以斑蝥、白芥子等为多。
●思考题
灸法的作用与所使用灸材的药性有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