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针灸禁忌源流

二、针灸禁忌源流

1.部位及穴位禁忌

《素问·刺禁论》: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裏。脾爲之使,胃爲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爲盲……

《针灸甲乙经·卷三》:神庭……禁不可刺……頭維……禁不可灸……

《小品方·卷十二》(辑本):避其面目四肢顯露處,以瘡瘢爲害耳。

《针经指南·标幽赋》: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医经小学·卷五·禁针穴》:禁鍼穴道先要明……二十二穴不可鍼。孕女不可刺合谷,三陰交内亦通倫……肩井深時人悶倒,三里急補人還平。

《医经小学·卷五·禁灸穴》:禁灸之穴四十五……殷門申脈承扶忌。

针灸疗法是有创治疗,治疗时有一定的风险。古代医家总结了各类针灸意外,记录了相关教训,《素问·刺禁论》即是其一。该篇主要从部位方面阐述了针刺时较易发生意外的一些部位,这些部位多为与脏腑器官或大血管相应的体表部位。《黄帝内经》中未明确提出禁针穴,仅指出了部分穴位针刺后可产生严重后果,这些穴位即为后世“禁针穴”的起源。

禁针穴、禁灸穴也是部位禁忌的组成之一。《针灸甲乙经》记载了头维、承光等禁灸穴和神庭、五里等禁针穴。这类禁针禁灸穴不断增多,到元代时期,《标幽赋》总结为二十八禁刺处和四十九禁灸处,但未标明具体部位或穴位。明代《医经小学》有“禁针穴”和“禁灸穴”歌诀,详载禁刺、禁灸腧穴。

古代医家对禁灸穴的记载较为零散,但《小品方》中对禁灸穴做了概括性的部位描述,即面目四肢显露处不灸,这样的总结更为具体和客观。

古代医籍所载禁针、禁灸穴位不尽相同,这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医医家对针灸技术的不同认识。

2.时间禁忌

《灵枢·阴阳系日月》: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灵枢·五禁》:黄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岐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曚”于耳内。丙丁日自乘,無“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寫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于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

《素问·八正神明论》月生而寫,是謂“藏虚”;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亂,淫邪乃起。

《黄帝虾蟆经·黄帝虾蟆图随月生毁避灸刺法第一》:日鬥者,色赤而無光,陽氣大亂,右日不可灸刺,傷人諸陽經,終令人發狂也。

《黄帝虾蟆经·黄帝虾蟆图随月生毁避灸刺法第一》:月生一日,蝦蟆生頭喙,人氣在足小陰至足心,不可灸。傷之使人陰氣不長,血氣竭盡,泄利,女子絶産,生門塞。

《黄帝虾蟆经·年神舍九部法第二》:九部者,神所藏行,不可犯傷。一有神宫部……神所在不可灸刺,當其年神傷之,致死也。生年一、十、十九、廿八、卅七、四十六、五十五、六十四、七十三、八十二、九十一、一百,右年十二品,神在神宫部、一名氣魚,在臍下四寸,當于中極也。

《黄帝虾蟆经·六甲日神遊舍图第三》:凡灸鍼之謹避六十日節。靈符所舍,犯之致死。甲子頭上正中;乙丑頭上左大陽……右六十日神在處宜避鍼灸,不避致害。

《黄帝虾蟆经·择五神所舍时避灸刺法第四》:凡灸刺當避此時。此時既不受治,又傷煞人也,慎勿犯之。雞鳴舍頭。平旦舍目,日出舍耳,食時舍口……右十二時神所舍處,慎能禁之。

《黄帝虾蟆经·五藏出属气主王日避灸刺无治病第五》:肝爲青龍,神在丁卯;心爲朱雀,神在庚午……右五神所屬,當避勿刺灸……春肝王,甲乙日,無治肝募輸及足厥陰;夏心王,丙丁日,無治心募輸及心主手小陰……右四時五藏王日,禁之無治……春甲子七十二日,青氣内藏于肝,外連于筋,禁在目,春無灸刺足小陽厥陰……右四時五藏氣足處主。無灸刺之……立春後七十二日,木王土死,不治脾募輸……

《黄帝虾蟆经·四时禁处绝离日及六甲旬中不治病日法第六》:春不治左脅,夏不治臍,秋不治右脅,冬不治腰,右四時禁處……血忌日法:正月丑,二月未……右十二日,忌血日也……此日天之廚乎!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三·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序》:……逐節太一所直之日在何宫内,乃知人之身體所忌之處,庶得行鍼之士知避之,俾人無忤犯太一之凶……

《黄帝明堂灸经·卷上·胡侍郎奏过尻神指诀》:凡人年命巡行九宫,值此尻神所在不可鍼灸。犯者必主喪命,或生癰疽,尚憂致命,宜急速醫治。

《黄帝内经》有根据季节、月相和日节律的时间避忌。

约成书于汉代的《黄帝虾蟆经》将《黄帝内经》的时间避忌理论进一步发挥,提出了虾蟆忌、九部人神禁忌、血忌等,实质上是根据年、季、月、日、时等时间节律提出的禁忌。后世医家更提出了太乙忌、尻神忌等时间避忌。

3.病情禁忌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黄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岐伯曰:……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鍼,而調以甘藥也。

《灵枢·根结》: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絶滅,壯者不復矣。

《灵枢·终始》: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寫陰則陽脱。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

《灵枢·热病》:身熱甚,陰陽皆静者,勿刺也……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灵枢·五禁》: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産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寫。

《素问·疟论》: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温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

《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第六》: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爲實。實以虚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爲邪則爲煩逆,追虚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内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黄帝内经》指出针灸并非适用于所有病证,某些疾病不能使用针法或灸法,如阴阳气俱不足不可针灸、热病伴某些症状不可针刺、五种危重病候不可用泻法等。

除了某些疾病不能针刺之外,《黄帝内经》还指出某些疾病可以针刺,但要掌握针刺时机,疾病的某个阶段不可以针刺,如疟疾在病势正盛时不可以针刺等。

《伤寒论》提出表热、虚热等情况下不能施灸,这一观点逐渐演化成“热病禁灸”。

4.其他禁忌

《灵枢·终始》: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己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己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饑勿刺,己刺勿饑。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于陰,陰病出爲陽,則邪氣復生。

《黄帝虾蟆经·诸服药吉日吉时及灸火木治病时向背咒法第九》:辨灸火木法:松木之火以灸即根深難愈,柏木之火以灸即多汁;竹木之火以灸即傷筋,多壯筋絶;橘木之火以灸即傷皮肌;榆木之火以灸即傷骨,多壯即骨枯;枳木之火以灸即陷脈,多壯即脈潰;桑木之火以灸即傷肉;棗木之火灸即傷骨髓,多壯即髓消。右八木之火以灸,人皆傷血脈肌肉骨髓。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计二百九十穴》:中管……忌豬魚生冷酒麵毒食生菜醋滑等物。

除了部位、病情等方面的禁忌,《黄帝内经》还指出某些异常的生理状态下不可针刺,如新内、已醉、新怒、新劳、已饱、已饥和已渴等。

《黄帝虾蟆经》认为松、柏、竹、橘、榆、枳、桑、枣等八木之火不能用于灸法,不然会伤害人体的血脉肌肉骨髓。

《太平圣惠方》对穴位的论述非常详尽,该书提出了针刺某些穴位时,需要注意饮食,如针刺中脘后,不能食用猪、鱼等食物。

【按语】

针刺禁忌的产生应与医家失败的临床实践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部分禁忌有了合理的分析和解决方法,故某些禁忌特别是部位或穴位禁忌,已有很大变化,如禁针穴、禁灸穴。对于未明原因的禁忌,临床可小心求证。

对时间避忌,古代医家不尽赞同,如王执中所说,“夫急难之际,命在须臾,必待吉日后治,已沦于鬼录矣!此所以不可拘避忌也!”故有医家对此禁忌视病情灵活处理,如《神灸经纶》认为:“……度人神所在忌日皆不宜灸,然有病当急遽之时,又宜权变。”

●思考题

古代医籍提出的针灸禁忌,有哪些已不再属于现代针灸临床的禁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