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捻转补泻源流

二、捻转补泻源流

1.《黄帝内经》时代著作

《灵枢·官能》:寫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灵枢·官能》提到“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从操作手法上看,泻法效法天道,圆活流利,而补法效法地道,以静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这其中所包括的捻转手法,是以“微旋”,即轻微的前后转动为补法;以“切而转之”,即较大的转动为泻法。

2.唐代著作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用针略例第五》:凡用鍼之法,以補寫爲先……欲補從卯南,欲寫從酉北……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以十二支和八卦方位阐述医理。卯为东方,酉为西方;而八卦方位则是乾为天门在西北,巽为地户在东南。补法从卯向南,即左转;泻法从酉位向北,即右转。自此,捻转补泻始与方向相关。

3.金元时期的著作

《子午流注针经·卷上·流注指微针赋》: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男子左瀉右補,女子右瀉左補,轉鍼迎隨,補瀉之道,明于此矣。

《针经指南·标幽赋》: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内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针经指南·气血问答》:問:撚鍼之法有左有右,何謂之左?何謂之右?答曰: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謂之左;大指往下退,謂之右,如内鍼時須索一左一右。

《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手指补泻》:撚者,以手撚鍼也。務要識乎左右也,左爲外,右爲内,慎記耳。

捻转区分左右,宋代以后开始流行。

金代阎明广注解《流注指微针赋》时,提出了男女捻转补泻方向不同的操作法。在通行的左转为补、右转为泻的基础上,男子与女子捻转补泻操作不同,女子与通行的操作方法相反。

元代窦默在《针经指南》中记载了捻转方向与补泻结合的基本方法:左转补暖,右转泻凉;拇指和示指持针,拇指向前、示指向后捻称“左转”,也称“外转”,拇指向后、示指向前捻称“右转”,也称“内转”。

4.明代著作

(1)席弘学派相关文献

《针灸大全·卷一·席弘赋》:凡欲行鍼須審穴,要明補瀉迎隨訣。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陰陽男女别……補自卯南轉鍼高,瀉從卯北莫辭勞。

《针灸聚英·卷四·补泻雪心歌》:瀉左須當大指前,瀉右大指當後拽;補左大指向前搓,補右大指往下摵。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络兩邊發……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爲男女别。

《神应经·补泻手法》:體之左,有左補瀉之法;右,有右補瀉之法,隨氣血行而治之……却用瀉法,如鍼左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鍼,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以鍼頭輕提往左轉……如鍼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鍼,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依前法連搓三下,輕提鍼頭向右轉,是鍼右邊瀉法……却行補法……如鍼左邊,撚鍼頭轉向右邊,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鍼,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撚鍼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鍼右邊,撚鍼頭轉向左邊,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鍼,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撚鍼深入一二分……

《针灸大成·卷四·〈神应经〉补泻》:《神應經》補瀉……凡鍼背腹兩邊穴,分陰陽經補瀉。鍼男子背上中行,左轉爲補,右轉爲瀉;腹上中行,右轉爲補,左轉爲瀉。女人背中行,右轉爲補,左轉爲瀉;腹中行,左轉爲補,右轉爲瀉。蓋男子背陽腹陰,女子背陰腹陽,故也。

席弘学派重视捻转的左右方向。在这一流派的歌赋《席弘赋》《补泻雪心歌》中,强调补泻在人体的左右侧不同,并指出有不同部位、不同性别的区别。

区分左右转,一般以医生右手持针为准。又因患者的经穴有左右侧之分,要求转针时两侧采用相反的方向。《神应经》是刘瑾奉朱权之命将席弘第十一世传人陈会的《广爱书》改编而成。该书补泻强调左右转针要与患者左右侧相对应,分两手转针:针左边,用右手转针;针右边,用左手转针。这样,用左手转针时,拇指、示指的向前向后正好与右手转针相反,如下式。

人体前后正中线的任督脉也有阴阳之分,故在《针灸大成》“《神应经》补泻”下的注解中又强调了腹背阴阳经的手法,即男子背部中行(督脉)以右手持针左转为补,右转为泻;腹部中行(任脉)以右手持针右转为补、左转为泻。女子则相反。

(2)《针灸大全》

《针灸大全·卷五·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午前爲早屬陽,午後爲晚屬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爲補,退後右轉,吸之爲瀉,提鍼爲熱,插鍼爲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爲補,進前左轉,呼之爲瀉,插鍼爲熱,提鍼爲寒。左與右有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

首载于《针灸大全》的《金针赋》对捻转手法从男女的区分上做了推演,又区分上下部和上下午(早晚)。左右捻转补泻以拇指方向为准,结合呼吸、提插,分别男女、左右、前后、时间进行操作。

(3)《医学入门》

《医学入门·卷一·针灸》:迎随,今細分之,病者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爲隨,退後吸之爲迎。病者左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爲隨;進前呼之爲迎。病者右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爲隨;進前呼之爲迎。病患右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爲隨;退後吸之爲迎。病者右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爲隨;退後吸之爲迎。病者右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爲隨;進前呼之爲迎。病者左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爲隨;進前呼之爲迎。病者左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爲隨;退後吸之爲迎。男子午前皆然,午後與女人反之。

《医学入门》将《金针赋》的捻转手法进一步具体化:既分左右侧,又分上下肢(手足)、阴阳经,仅男子午前的补泻针法即复杂如下式,并称“男子午前皆然,午后与女人反之”,构成了最为繁琐的捻转补泻法。

【按语】

左右捻转补泻法有合理的内容,近现代临床应用的热补凉泻法即以左右捻转为基础,有研究表明两者能取得不同效应,说明左右转的区分是有实际意义的。双手运针在临床上很有应用价值,宜作为针刺的基本技能,但左右捻转补泻后来的演变过于繁琐,不切实用。现代临床操作采用了较为简单的、只根据右手拇指向前向后来分别补泻的捻转补泻法。

●思考题

《黄帝内经》的“旋”和“转”与现代的捻转手法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