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穴排列源流
1.《黄帝内经》的按部列穴和按经列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爲井,所溜爲滎,所注爲腧,所行爲經,所入爲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
《灵枢·本输》: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側也,爲井木。溜于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爲滎。注于大淵。大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爲腧。行于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爲經。入于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爲合。手太陰經也。
《素问·气穴论》: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膂兩傍各五,凡十穴……
《素问·气府论》: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委中以下至足小趾傍,各六俞。
作为论文集性质的著作,《黄帝内经》不同篇章的腧穴排列方式不同。总体来说,有按部列穴和按列穴两种,各如《素问·气穴论》和《素问·气府论》所论。
《素问·气府论》中按经列穴的腧穴主要为六阳经、任脉、督脉和冲脉,在分经后,各经的腧穴按部位粗略描述。《灵枢·本输》中,11条经脉(除心经)按先脏后腑的顺序排列,各经五输穴呈单向、向心的循经列穴,即不论阴经还是阳经,五输穴均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依次排列。
五输穴的这种排列模式,突出了四肢末端(特别是肘膝关节以下)穴位的重要性。
2.《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卷三》:頭直鼻中髮際傍行至頭維凡七穴第一……背自第二椎兩旁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兩旁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胸自輸府俠任脈兩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手太陰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列缺……孔最……尺澤……俠白……天府……手厥陰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手少陰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手陽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针灸甲乙经》对腧穴理论进行了总结,腧穴的排列次序也较《黄帝内经》清晰明了。在此书中,腧穴以不同身体部位为总纲而分部排列,即由头→背→面→颈→肩→胸→腋胁→腹→上肢→下肢。在头面躯干部,穴位排列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在四肢部,腧穴按经而列。
在《针灸甲乙经》中,四肢部十二经脉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阳经的顺序排列,三阴三阳均先外后内排列;每一经中,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和臂股部的腧穴都采用了《黄帝内经》五输穴的单向、向心的排列模式。
3.《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序》:十二經脈各爲一卷,奇經八脈復爲一卷,合爲十三卷。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卷一》:肺藏……中府、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现仅存残本,从手太阴卷所载内容可推知其余经穴排列体例:腧穴排列按经脉气血流注的顺序,即循经列穴。
由于手太阴肺经气血流注方向为从胸走手,故此书中,五输穴的排列不再是向心排列,而是与肺经气血流注一样,由肢体近端向远端排列。由此或可推知,《黄帝内经明堂》其余五输穴的排列当有阴阳经的不同:大致方向为手阳经和足阴经向心,手阴经和足阳经离心。这种排列方式,也被称为循环模式。
4.《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取孔穴法第一》:仰人面二十六穴第一……伏人耳後六穴第五……側人耳頸二十穴第九……胸部中央直下第一行七穴第十一……手太陰肺經十穴第十九……手陽明大腸經二十穴第二十……手少陰心經八穴第二十一……手太陽小腸經九穴第二十二……手厥陰心主經八穴第二十三……手少陽三焦經十七穴第二十四……足太陰脾經十二穴第二十五……足陽明胃經十五穴第二十六……足厥陰肝經十一穴第二十七……足少陽膽經十五穴第二十八……足少陰腎經十一穴第二十九……足太陽膀胱經十七穴第三十……
《千金翼方》列穴方式与《针灸甲乙经》略同,即头面躯干按部列穴,四肢循经列穴,但《千金翼方》四肢部十二经脉按相表里关系排列,先手经后足经,各经腧穴从四肢末端向心排列。
南宋《针灸资生经》的经穴排列与此基本相同。
5.《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卷三十九·明堂序》:其十二經脈,皆以五色作之;奇經八脈,並以緑色標記。諸家並以三人爲圖,今因十二經而畫圖人十二身也。
《外台秘要·卷三十九·十二身流注五脏六腑明堂》:肺人……大腸人……肝人……膽人……脾人……胃人……心人……小腸人……心包絡人……腎人……膀胱人……三焦人……
《外台秘要》以经统穴,按经列穴。十二经表里两经相邻,手足经顺序不定。在各经中,腧穴由四肢末端向心排列。
《外台秘要》的任脉穴合于足少阴肾经,先由上至下列鸠尾至会阴诸穴,再由上至下列廉泉至中庭诸穴;督脉穴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由头面的素髎列至尾骶的长强。
6.《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一》:手太陰肺經左右凡二十二穴……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凡三十八穴……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凡四十穴……足厥陰肝經左右凡二十六穴……足少陽膽經左右凡八十六穴……足少陰腎經左右凡五十四穴……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二》:手少陰心經左右凡一十八穴……手厥陰心包經左右凡一十八穴……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足陽明胃經左右凡九十穴……手少陽三焦經左右凡四十六穴……足太陰脾經左右凡四十二穴……督脈(鼻柱下→額上行→頂後至項→背脊下)……任脈(頤前→頜下→膺腧→腹中行)……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三》:偃伏頭部中行凡一十穴……側面部左右凡一十六穴……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四》:肩髆部左右凡二十六穴……背腧部中行凡一十三穴……背腧部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背腧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側頸部左右凡一十八穴……膺腧部中行凡七穴……膺腧第二行左右凡一十二穴……膺腧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膺腧第四行左右凡十二穴……側腋左右凡八穴……腹部中行凡一十五穴……腹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腹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四穴……腹第四行左右凡一十四穴……侧脅左右凡一十二穴……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五》:手太陰肺經左右凡一十八穴……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凡二十八穴……手少陰心經左右凡十八穴……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凡一十六穴……手厥陰心主脈左右凡一十六穴……手少陽三膲經左右凡二十四穴……足厥陰肝經左右凡二十二穴……足少陽膽經左右凡二十八穴……足太陰脾經左右凡二十二穴……足陽明胃經左右凡三十穴……足少陰腎經左右凡二十穴……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凡三十六穴……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采用了两种方式:按部列穴和按经列穴。卷一和卷二中,十四经各经经穴分经排列,其中十二经脉脉次不循营气流注而略显杂乱,十二经穴从四肢末端排向躯干、头面,任、督二脉由上而下排列。第三至第五卷中,头面躯干部经穴按正侧背三人图式,分部位分行由上而下、由内而外排列。四肢部十二经脉按相表里关系排列,先手经后足经,各经腧穴从四肢末端向心排列。
7.《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一》: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二》:督脈從頭循脊骨入骶,長四尺五寸,凡二十七穴。素髎……水溝……兑端……齦交……神庭……上星……長強……凡此任脈之行,從胞中上注目,長四尺五寸,總二十四穴……會陰……承漿……
《圣济总录》十四经穴按十四经气血循环流注顺序,督脉穴排列先为从鼻柱素髎下至龈交四穴,其后由神庭自百会、哑门、大椎而直至长强。任脉穴由下而上自会阴至承浆。
8.《十四经发挥》
《十四经发挥·卷中》: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手陽明穴起商陽……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經……二十一穴太陰脾,隱白大都太白隨……九穴手少陰,極泉青靈少海深……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谿遇……足太陽,六十三,睛明攢竹曲差參……足少陰二十七穴,涌泉然谷太谿溢……九穴心包手厥陰,天池天泉曲澤深……二十三穴手少陽,關衝液門中渚旁……少陽足經瞳子髎……足厥陰,十三穴,起大敦……督脈背中行,二十七穴始長強……任脈分三八,起于會陰上曲骨……
《十四经发挥》采用按经列穴模式。与《圣济总录》不同,《十四经发挥》中的督脉穴由下而上,形成了现代通用的经穴排列模式。按《十四经发挥》卷中末尾所注,这一排列实际来源于元代针灸科教授忽泰必列(一作忽公泰)编撰、刊行于1303年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
明代《针灸聚英》也采用这一经穴排列方法。
其后,明代《类经图翼》、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的循经列穴除任督脉次序颠倒外,其余均与《十四经发挥》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