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1.腧穴
(1)明堂图
《刺灸心法要诀》中同时绘制了经脉循行图和经穴图。前者主要展示经脉在体内、体表的循行路线和分支,并标记联系部分和腧穴;而后者主要展示经脉循行的有穴通路及其上分布的腧穴。此书首次分别经络图与经穴图,强调了两者的不同,为后人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启示。
本书不仅绘制了十二经脉图,还首次编绘了奇经八脉图,对后世经脉图的绘制有借鉴价值。
(2)特定穴
《刺灸心法要诀》重视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如该书将每一经的原穴与络穴配合,结合原络穴主治,编成“十二经表里原络歌”,突出了原络配穴的临床应用。书中转载刘纯《医经小学》中“经脉交会八穴”的“八脉交会八穴歌”,对其详加注解;另又将八穴的主治逐一编成歌诀,并加注阐释,使八脉交会穴理论进一步完善。
(3)腧穴主治
《刺灸心法要诀》卷八十五按头部、胸腹部、背部、手、足部的顺序,编撰了144个常用穴的主治歌诀。这些歌诀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腧穴的主治。此外,部分穴位的主治有所补充,如“合谷主治破伤风,痹痛筋急针止疼,兼治头上诸般病,水肿难产小儿惊”“列缺主治嗽寒痰,偏正头痛治自痊,男子五淋阴中痛,尿血精出灸便安”,所述的一些主治内容在其他文献中少有记载。
2.刺法灸法
元明时期的医家根据《黄帝内经》的论述提出了“针有泻而无补”之说,《刺灸心法要诀》对此也有论述。“九针式图并九针主治法歌”中提出:“九针之用,凡所取者,皆言有余之实邪,则针之不宜于治虚也,从可知矣。”但同时认为,“毫针者,因取法于毫毛,故名之也。主刺邪客经络而为痛痹,邪气轻浅者也。凡正气不足之人,用此针刺之,静以徐往,渐散其邪,微以久留,缓养正气,则寒邪痛痹浮浅之在络者,皆可平也”。
对于毫针操作,“行针次第手法歌”完整地描述了操作过程,论述了从取穴、持针直至拔针等12个操作步骤,确定了针刺的标准化程序。
在灸法方面,《外科心法要诀》以铜钱、核桃壳等作为灸具,是器械灸的进一步发展。
3.针灸治疗
《刺灸心法要诀》末卷记载了难产、胎衣不下、中恶等急症的救治方法,多用奇穴救治,所用奇穴共14个。
书中载有一些较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如疯犬咬伤采用罐法和灸法结合,即在咬伤处“急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干烧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上用艾炷灸之,永不再发”;另外如灸腋气(腋臭)法为剃毛涂膏后艾烧,灸蛇蝎蜈蚣蜘蛛咬伤用隔蒜灸伤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