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的源流

二、奇经八脉的源流

1.《黄帝内经》之前的督脉、任脉和带脉

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脉书》均未有奇经八脉的记载。

四川双包山汉墓出土的人体经脉髹漆模型上绘有10条经脉,其中1条位于身体正中线,起于会阴部,经尾骶、腰背和项部,至头顶,经额,到鼻部,最后止于鼻尖端。这一循行路线与《难经》《甲乙经》等书所记载的督脉分布基本相同。

先秦文献《庄子·养生主》有“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之句,其中的“缘督以为经”通常有两解:一种是根据前后文义,“督”释为“中”,“经”释为“常道”,即遵循中道以为常理;另一种解释与经络学说相关,认为“督”指督脉,此句指督脉对人体养生的重要性。“督脉”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而《庄子》成文早于《黄帝内经》。以往多以前一种作释,但双包山汉墓人体经脉漆俑的出土,表明在庄子时代,督脉可能已是确定的概念,因此后一种解释亦不无道理。

2013年,天回汉墓出土了经穴髹漆模型。此具模型在身位前面正中有1条白色细线,其路线与《难经》所载任脉循行路线基本相同,可视为任脉;在季胁水平有1条白色环线,其路线与《难经》所载带脉的分布近似,可视为带脉。

2.《黄帝内经》中的八脉

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注云:“素问云:奇经八脉,往来舒,时一止而复来,名之曰‘结’也。”此文不见于传本《素问》,若其为《素问》佚文,则“奇经八脉”之名早已见于《素问》。但据现存版本,《黄帝内经》中并未见“奇经八脉”之名。

(1)任脉

《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

《灵枢·经脉》:任脈之别,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實則腹皮痛,虚則癢搔,取之所别也。

《灵枢·五音五味》:衝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裏,爲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于咽喉,别而絡唇口。

《素问·骨空论》: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虚,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素问·骨空论》:任脈爲病,男子内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素问·骨空论》《灵枢·五音五味》中,任脉循行的描述大致相同,但后者提及冲脉、任脉有相同的起源和内行支,而外行支分别走行,于咽喉处相会;《灵枢·本输》简略提出缺盆是任脉所过之处。《灵枢·经脉》提及了任脉的络脉及其病证。

《素问·骨空论》提出任脉与女子妊娠功能有关;《素问·骨空论》所描述任脉的病证与该篇任脉循行相合。

(2)督脉

《灵枢·本输》: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灵枢·经脉》:肝足厥陰之脈……與督脈會于巔。

《灵枢·经脉》:督脈之别,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别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虚則頭重,高摇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别也。

《灵枢·营气》:足厥陰……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于畜門。其支别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

《素问·骨空论》: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閒,繞篡後。别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内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内眦,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别下項,循肩髆内,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繫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爲衝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

《素问·骨空论》:督脈爲病,脊強反折。

《灵枢·经脉》提及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又有关于督脉络脉的描述。

《灵枢·营气》《素问·骨空论》中提及了督脉的循行,但前者基本从上而下,而后者相对复杂,起于小腹,向下绕过阴部沿脊背向上;又有一支由额至巅,随后在背部下行。《灵枢·本输》说项中央为督脉所过之处。

《灵枢·营气》《素问·骨空论》有关督脉的描述均含有类似《素问·骨空论》中任脉循行路线的文字,这可能提示任、督二脉关系密切,存在有起源于一脉而后分别命名为两脉的可能性。结合《灵枢·五音五味》有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的描述,王冰因此在注解该篇时提出了“一源三歧”的说法:“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而三歧也,故《经》或谓冲脉为督脉也。何以明之?今《甲乙》及古《经脉流注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是则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尔。”所以,“任脉、冲脉、督脉,异名而同体也。”

(3)冲脉

《灵枢·逆顺肥瘦》:夫衝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于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于氣街,循陰股内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後屬而别。其下者,並于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温肌肉。

《灵枢·动输》: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于腎下,出于氣街,循陰股内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内廉,幷少陰之經,下入内踝之後,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温足脛。

《灵枢·五音五味》:衝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1]裏,爲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于咽喉,别而絡唇口。

《素问·举痛论》:衝脈起于關元,隨腹直上。

《素问·骨空论》:衝脈者,起于氣街,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胸中而散。

《灵枢·海论》: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灵枢·五音五味》: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寫不復,皮膚内結,唇口不營故須不生。其有天宦者……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素问·骨空论》:衝脈爲病,逆氣、裏急。

《黄帝内经》中有五处关于冲脉循行的论述,其中《灵枢·逆顺肥瘦》《灵枢·动输》的论述相似,唯前篇较后篇多了上行路线;《素问·举痛论》《素问·骨空论》中,冲脉均上行。《灵枢·五音五味》的冲脉有“上循背里”的内行支和“循腹各行”的外行支。按《灵枢·逆顺肥瘦》《灵枢·动输》《素问·骨空论》的描述,冲脉当为左右对称的经脉;而按《灵枢·五音五味》《素问·举痛论》,冲脉或为循行于正中的单脉。

《灵枢·海论》所提及的血海或十二经之海均指冲脉,此篇所述的冲脉病证为感觉异常,《灵枢·五音五味》指出冲脉与血相关,可影响胡须生长,两者所述皆与《素问·骨空论》不同。

《灵枢·百病始生》中关于“积”著于“伏冲之脉”的描述,有“揣之应手而动”的表现;《灵枢·卫气》提出气街理论时说,“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这里的“动”,也许表明了冲脉概念的产生与古人对腹主动脉搏动的认识有关。

(4)带脉

《灵枢·经别》: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别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顀出屬帶脈。

《素问·痿论》:陰陽揔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爲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故陽明虚,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黄帝内经》中,没有对带脉循行的详尽描述,只有片言只语。综合《黄帝内经》各篇,带脉在十四椎附近,与足少阴之正和阳明关系密切。

《素问·痿论》提出“带脉不引”可致足痿不用。

《灵枢·癫狂》有“脉癫疾者,暴仆……不满,灸之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之句,此“带脉”当指穴位。

(5)阴跷脉、阳跷脉

《灵枢·脉度》:蹻脈者,少陰之别,起于然骨之後,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内眦,合于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爲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灵枢·寒热病》: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别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鋭眦,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灵枢·邪客》:今厥氣客于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于陰,陰虚故目不瞑。

《灵枢·大惑论》:黄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虚,故目不瞑矣。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虚,故目閉也。

《灵枢·脉度》所说的跷脉循行,主要是阴跷脉,阴跷脉起于然骨,走向目内眦,与足太阳和阳跷脉相合。

《灵枢·脉度》提及阴、阳跷脉与目的密切关系,而《灵枢·寒热病》强调了阴、阳跷脉相交于目内眦,司目开阖,故跷脉的病证主要与眼的异常开阖有关,如《灵枢·邪客》《灵枢·大惑论》所述。

《素问·缪刺论》载“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说明邪客于阳跷脉可造成“从内眦始”的“目痛”,但因《素问·缪刺论》全篇皆论络脉,故此处“足阳跷之脉”应为络脉之一。

《素问·气穴论》《素问·气府论》分别有“阴阳跷四穴”和“阴阳跷各一”的记载,《灵枢·热病》亦载有“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和“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这些与“跷”有关的名称均为穴名。

(6)阴维脉、阳维脉

《素问·刺腰痛》: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

《素问·刺腰痛》:刺飛陽之脈,在内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黄帝内经》中仅《素问·刺腰痛》提及阴阳维脉,但从全篇来看,该处的阴、阳维脉为施治之处,而非经脉。

3.《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中的奇经八脉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但其主要内容收录于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如卷三的腧穴理论及卷七至十二的疾病主治等。

《针灸甲乙经》卷三有诸如“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头直夹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胸自输府夹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腹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和“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之类的文字,由此可以管窥任、督、冲、阴阳维和阴阳跷脉的循行。

卷三中还记载了与奇经八脉相关的穴位,如神庭为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本神为足少阳、阳维之会,头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上星、囟会、前顶、后顶、强间等五穴为督脉气所发,天突为阴维、任脉之会,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等六穴为任脉气所发,自幽门至横骨凡十一穴为冲脉、足少阴之会,维道为足少阳、带脉之会,照海为阴跷脉所生,申脉为阳跷所生等。

《甲乙经》保存的古代资料表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成书时,奇经八脉的归经腧穴已经非常清晰,这肯定在奇经八脉循行路线确定之后才有可能,所以奇经八脉学说的形成与完成,应在《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成书之前。

4.《难经》中的奇经八脉

《难经》的奇经八脉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所言八脉者,均以《难经》为准。

(1)奇经八脉的名称和特点

《难经·二十七难》: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于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衝,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一般认为,“奇经八脉”之名首见于《难经》。从《难经》看,“奇经八脉”的“奇”是指此八脉“不拘于经”的特性。

(2)奇经八脉的循行

《难经·二十八难》: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並于脊裏,上至風府,入屬于腦。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喉咽。衝脈者,起于氣衝,並足陽明之經,夾齊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帶脈者,起于季脅,迴身一周。陽蹻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蹻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于諸陽會也,陰維起于諸陰交也。

《难经·二十六难》: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蹻之絡也;陰絡者,陰蹻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难经》中奇经八脉的循行与《黄帝内经》不尽相同,任、督、冲、阴跷脉的循行较《黄帝内经》简单,同时补充了带脉、阳跷和阴、阳维脉的循行。

据《难经》,督脉从下而上行于身后,任脉由下而上行于身前,带脉横行绕身一周,这三条均为单脉;冲脉、阳跷脉和阴跷脉由下而上,左右对称;阴、阳维脉更接近遍布全身的网络。按带脉起于季胁,人身两侧均有季胁,故带脉当为两条,但因“回身一周”,故合并成一条。

《难经》对十五络的解释有别于《灵枢·经脉》,《难经·二十六难》中用阳跷之络和阴跷之络代替了“经脉”篇中的任脉络和督脉络。

(3)奇经八脉的病候及治疗

《难经·二十九难》: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陰蹻爲病,陽緩而陰急。陽蹻爲病,陰緩而陽急。衝之爲病,逆氣而裏急。督之爲病,脊強而厥。任之爲病,其内苦結;男子爲七疝,女子爲瘕聚。帶之爲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陽維爲病,苦寒熱。陰維爲病,苦心痛。此奇經八脈之爲病也。

《难经·二十八难》: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难经》中,任、督、冲脉的病候与《黄帝内经》相似,阴、阳跷脉的病证与《黄帝内经》里着重于目的理论并不相同,而带脉和阴、阳维脉的病证均是《难经》首次提出。

(4)奇经八脉的功能

《难经·二十八难》: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

《难经·二十八难》:比于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于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于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

《难经》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分别比拟于“沟渠”“深湖”,奇经八脉如深湖一般,有溢蓄的作用,但不参与气血循环。

《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营气》说营气的运行从手太阴开始,经历十二经脉,随后经督脉、任脉,又回到手太阴,也就是说,《黄帝内经》中任脉和督脉参与经脉气血循环,是构成气血循环通路的组成部分;而《难经》中,任、督脉不再参与经脉气血循环,这是《黄帝内经》与《难经》奇经八脉理论的最重要的不同。

5.《奇经八脉考》中的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考》是明代李时珍所著,此书参考《黄帝内经》《难经》《脉经》《甲乙经》《千金方》等医著,引用张仲景、李杲等多位医家的经验,对奇经八脉的病因、病机、脉诊、治法、方药等进行了补充。该书还收集了道教理论中的八脉学说,并与医家之说相比较。

《奇经八脉考》对奇经八脉功能做了概括:“督脉……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带脉横束诸脉。”这些文字,对后世奇经八脉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

【按语】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督脉、任脉和任脉的循行,各篇除互相补充之外,也有互相矛盾之处,反映了奇经八脉理论形成的早期面貌。

●思考题

比较阅读《内经》中督脉、任脉和冲脉循行,绘制“一源三歧”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