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与刺法源流
1.四时与部位
《灵枢·本输》: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腧、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
《灵枢·终始》: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爲齊。
《灵枢·四时气》: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爲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絶皮膚。秋取經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
《灵枢·寒热病》: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爲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五藏。
《素问·诊要经终论》:春刺散俞,及與分理……夏刺絡俞……秋刺皮膚循理……冬刺俞竅于分理……
《素问·水热穴论》:春取絡脈、分肉……夏取盛經、分腠……秋取經俞……取于合……冬取井滎……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难经·七十难》:《經》言“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四时刺法的论述散见于《黄帝内经》,内容不完全相同。所针刺的部位,以经脉、络脉、皮肤、肌肉、分肉为主。部分篇章在陈述部位时,兼刺腧穴,如《灵枢·寒热病》“冬取经输”中的“经输”即指腧穴;《灵枢·本输》《灵枢·四时气》和《素问·水热穴论》又提出不同季节选取不同的五输穴进行针刺。详见表9-4。
表9-4 《黄帝内经》《难经》四时与针刺部位
《黄帝内经》各篇的论述比较杂乱,但整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人的气血在四时流行的深浅层次并不相同,四时邪气入客的部位也就有所差异,所以针刺时须顺应四时的经气变化,一般而言,春夏所刺部位比较浅,而秋冬所刺比较深,故《难经·七十难》总结为“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2.四时与五输
《灵枢·本输》: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腧、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
《灵枢·四时气》: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别之道,得氣穴爲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絶皮膚。秋取經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幷滎,必深以留之。
《素问·水热穴论》:春取絡脈、分肉……夏取盛經、分腠……秋取經俞……取于合……冬取井滎……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輸;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是謂“五變以主五輸”。
《难经·七十四难》:《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黄帝内经》中的四时刺法也与五输相关。《灵枢·本输》《灵枢·四时气》和《素问·水热穴论》都有四时分刺五输的论述,但并不完整,这几篇文字中四时刺法的重点仍在于强调不同的深浅层次。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添加了“长夏”,使四时成为“五时”,从而使五输可与五时一一对应。该篇四时与五输的对应是以冬为始。尽管该篇文字重点并非强调根据季节选取五输,而是根据脏、色、时、音、味等五变选取五输,但是因为加入了与五行有关的五时、五音、五味、五脏等论述,使四时刺五输的理论更像推演,而非来源于临床实践。
《难经·七十四难》从五行五脏关系出发论述四时刺五输。这里的四时与五输对应关系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不同。《难经·六十三难》说“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难经·七十四难》采用此说,以春为始,与五输一一对应。详见表9-5。
表9-5 《黄帝内经》《难经》四时刺五输
【按语】
《黄帝内经》的四时刺法包含深浅部位和五输穴在四季的选用,但文字散乱。《难经》对《黄帝内经》的四时刺法做了精简,但部分理论并不相同,特别是五输穴与四时的配合。四时针刺的部位深浅演变有理可循,但五输穴与四时配合的变化较难以用实践经验来解释,这可能与当时医家试图以五行模式来机械阐释医学理论有关。
●思考题
根据四时选取针刺部位或五输穴的方法有无临床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