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穴的演变
1.《黄帝内经》
《灵枢·九针十二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
《素问·气穴论》: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
《素问·气府论》: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黄帝内经》本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举大数称腧穴总数有365个,但据统计,《黄帝内经》中经穴仅160余个。《黄帝内经》并没有把所有腧穴都归入相应经脉,但是从历史演变过程来看,《黄帝内经》中有明确名称和定位的腧穴都属十四经穴。
2.《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卷三》:頭直鼻中髮際傍行至頭維凡七穴第一……足太陽及股並陽蹻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针灸甲乙经》的腧穴内容主要来源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书中头面躯干腧穴分部分线排列,四肢腧穴分经排列,共349个穴名,其中单穴49、双穴300,总穴数649个。
与《黄帝内经》一样,尽管《针灸甲乙经》中有部分穴位没有归经,但是从历史演变来看,《针灸甲乙经》中的腧穴都属十四经穴。
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二·手少阴心经》: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
(《太平圣惠方·卷一百·具列四十五人形》: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二·足太阳膀胱经》:膏肓腧二穴在第四顀下,近五顀上兩旁各三寸,出《千金》《外臺》《内经》。……厥陰腧二穴在第四顀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出《山眺附经》。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焦虚实第五》:灸厥陰輸,穴在第四椎,兩邊各相去一寸五分。)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杂病第七》:膏肓輸無所不治……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二·督脉》:靈臺一穴在第六顀節下間,俯而取之……陽關一穴在第十六顀節下間,伏而取之。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靈臺在第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陽關在第十六椎節下間,坐而取之。)
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349个腧穴进行了归经。
此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中提及的2个单穴——灵台和腰阳关归入督脉,将《千金方》中的2个双穴膏肓俞和厥阴俞归入足太阳膀胱经,将《太平圣惠方》中的双穴青灵归入手少阴心经。
此时,经穴穴名数为354个,其中单穴51,双穴303,总穴数657个。
4.《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卷一·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眉衝二穴,一名小竹,當兩眉頭直上入髮際是。
《针灸资生经·卷一·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督俞二穴,一名高蓋,在六椎下兩旁各寸半……氣海俞二穴,在十四椎下兩旁各寸半……關元俞二穴。在十七椎下兩旁各寸半。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计二百九十穴》:眉衝二穴,一名小竹,在當兩眉頭,直上入髮際……督俞二穴,在第六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氣海俞二穴,在第十五椎下兩傍,同身寸相去一寸半……關元俞二穴,在第十七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
《针灸资生经·卷一·足少阳胆经左右三十穴》:風市二穴,在膝外兩筋間,立舒下兩手著腿,當中指頭陷中。
(《肘后备急方·卷三·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第二十一》:灸風市百壯,在兩髀外,可平倚垂手直掩髀上,當中指頭大筋上。)
南宋王执中所著的《针灸资生经》又增加了5个经穴:将源于《太平圣惠方》的眉冲、督俞、气海俞、关元俞归入足太阳膀胱经,将源于《肘后备急方》的风市归入足少阳胆经。
需要指出的是:《针灸资生经》的穴位编排体例与《针灸甲乙经》相同,四肢分经,而头面躯干分线排列;但对于头面躯干部的穴位,《针灸资生经》并未如《甲乙经》那样,注明某穴为某经脉气所发。缘于此,有一观点认为,上述5个腧穴的归经由明代《针灸大成》完成的。实际上,《针灸资生经》躯干部腧穴排列有明晰的条理。作者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底本,与《太平圣惠方·针经》所载穴位进行比较,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无而《太平圣惠方·针经》有的眉冲等4穴依部位插入相应的膀胱经穴中,是典型的归经排列。
这一时期,经穴穴名数为359个,其中单穴51个,双穴308个,总穴数667个。
5.《类经图翼》
《类经图翼·卷八·足厥阴肝经穴》:足厥陰經一十四……五里、陰廉上急脈……
《类经图翼·卷八·督脉穴》:督脈行背之中行……懸樞、脊中、中樞長……中樞在第十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类经图翼·卷十·奇俞类集》:督俞……氣海俞……關元俞……風市……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中樞在第十椎節下,俯而取之……急脈在陰毛中,陰上兩傍,相去同身寸之二寸半。)
明代《类经图翼》将《素问》王冰注中的单穴中枢和双穴急脉分别归入督脉和足厥阴肝经。此书缺眉冲穴,而在宋代已归经的风市、督俞、关元俞、气海俞被归入奇俞,即奇穴中。此时穴名数356个,其中单穴52个,单穴304个,总穴数660个。
6.《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卷八十二·膀胱经文》:膀胱經穴歌:足太陽經六十三,睛明攢竹曲差參,五處承光接通天……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膈肝膽居,脾胃三焦腎俞次,大腸小腸膀胱如……
《医宗金鉴·卷八十二·膀胱经文》:膀胱經分寸歌:……從心俞行六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督俞穴也……從腎俞行十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氣海俞穴也……從大腸俞行十七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關元俞穴也。
《医宗金鉴·卷八十三·胆腑经文》:膽經分寸歌:……風市垂手中指終……
《医宗金鉴·卷八十三·肝脏经文》:肝經穴歌:足厥陰經一十四……五里陰廉上急脈……
《医宗金鉴·卷八十四·奇经八脉总歌》:督脈穴歌:督脈行脈之中行……懸樞脊中中樞長……
清代,《医宗金鉴》卷79~86的《刺灸心法要诀》较《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增加了单穴中枢和双穴风市、督俞、关元俞、气海俞和急脉,仍缺眉冲。此时穴名总数为360个,包括单穴52个,双穴308个,总穴数668个。
7.《针灸逢源》
《针灸逢源·卷四·足太阳膀胱经穴考》:眉衝,在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髮際微動脈是穴。
较之《刺灸心法要诀》,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增加了眉冲,使穴名总数扩展到361个。其中,单穴52个,双穴309个,总穴数670个。
至此,2006版国家标准之前的361个经穴已全部形成。
8.《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百二十穴玉龙歌·头风》:印堂:在兩眉間宛宛中。
《腧穴名称与定位·十四经名称与定位·督脉穴》:印堂,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2006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将出自《针灸玉龙经》的印堂归入督脉,至此,经穴有362个,其中单穴53个,双穴309个,总穴数671个。详见表8-3。
表8-3 经穴的演变
【按语】
经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反复的阶段,而经穴的总数一直也未超过《黄帝内经》中所提的“365”个(参见表8-3)。因此,《黄帝内经》中所提的365个穴应该是天人观影响的结果,并不是来源于医疗实践。而随着对腧穴认识水平的提高,腧穴归经理论应该还会有进一步的变化。
●思考题
经穴发展至今,已有362个穴名。有些经穴临床应用极少;又有部分奇穴位于经脉循行线路之上,与相应经穴有着相似的主治作用。穴名数目可不可以根据临床实践进一步修改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