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二、学术贡献

1.经络腧穴

(1)明堂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手足经络脉之图像”,为正、侧、背3帧及手足十二经脉分经“诸穴之图”12帧,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既有整体概念,又有分经概念的经脉腧穴图谱,较之晋唐时期以来的《明堂图》有进一步的提高。

(2)腧穴

1)经穴排列

《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一、卷二分经论述各条经脉及腧穴。对于每一条正经,该书先列出这条经脉所属腧穴的示意图,其后论述此经循行路线、病候,最后列出该经腧穴的名称、穴数及位置。十二经脉脉次不循营气流注而显杂乱,十二经穴从四肢末端向躯干、头面排列;督、任二脉经穴在十二经脉腧穴之后,没有示意图,仅叙述了二脉循行及所属腧穴的名称、穴数和位置,按由上而下的次序排列。这样的分经排列上承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的循经考穴,十四经合论又为元代忽泰必列(一作忽公泰)《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及滑寿等循经考穴派所本。

卷三到卷五基本遵《甲乙经》体例:头面、躯干部经穴按正、伏、侧三人图式,分部位分行由上而下、由内而外排列;四肢部十二经脉按表里关系排列,先手经后足经,各经腧穴从四肢末端向心排列。各穴的载述体例包括名称、别名、位置、归属经脉及交会关系、主治、针灸法等,个别穴位(如百会)还附有验案。

2)取穴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灵枢·骨度》的基础上,系统修订了骨度分寸法,增加了《灵枢·骨度》中没有的骨度分寸,如“顶去额长四寸”等。

本书还确定《太平圣惠方·明堂》“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的标准,并指出绳有收缩性,用于折量取穴不准,规定以薄竹片折量取穴,从而对同身寸法及折量辅助工具进行规范。宋代以后取同身寸法多从此说。

3)腧穴归经

王惟一在《甲乙经》所载349穴的基础上,从前代文献中选取5穴归入经穴中,包括青灵、膏肓俞、厥阴俞三个双穴,灵台、腰阳关两个单穴,使穴名总数达354个,总穴数达657个。

遵循《甲乙经》四肢部经穴的归经模式,并参考《素问》王冰注“脉气所发”和“(经脉)之会”的论述,王惟一将上述354个腧穴归于手足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确定了全身经穴为354穴的经穴体系。

4)腧穴主治

王惟一在《太平圣惠方》等著作的基础上,对腧穴主治进行补充,如本神穴补充了“癫疾,呕吐涎沫”,上星穴补充了“痰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原书中的“今附”“新附”条下的主治证是王氏所增补,应即夏竦序中提及的“增古今之救验”。如委中:“今附:委中者,血郄也。热病汗不出、足热、厥逆、满、膝不得屈伸,取其经血,立愈。”

5)腧穴定位及刺灸方法

王惟一在参阅历代明堂著述的基础上,对存在不同说法的腧穴定位及刺灸方法进行了重新考定。如五处穴,《针灸甲乙经》卷三称不可灸,但此穴不见于卷五“针灸禁忌”中的禁灸穴。对此,王惟一认为可灸3壮。

王惟一对腧穴位置、主治症等的整理,为《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等所本,并为后世奠定了腧穴学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王惟一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中关于腧穴定位、归经及刺灸方法等有前后不一者,如卷一、卷二部分躯干部腧穴归经与卷三、四的“脉气所发”不完全相符。此或为王氏前后所依文献不同所致,对于这类内容当详细分析。

2.腧穴教具——铜人

为了更直观地学习腧穴分布及经脉归属等,王惟一创制医学模型的先河,设计并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宋天圣石刻及明石刻三卷本下卷末附有“修明堂诀式”,这是对书中正、侧、背三人图中脏腑图形的说明,也是王惟一创制铜人的文献依据。

按夏竦《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中描述,铜人“内分脏腑,旁注谿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宋代周密《齐东野语》载其舅氏章叔恭曾在襄州针铜人,铜人“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其外俞穴,则错金书穴名于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

夏竦序称铜人可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涣然而冰释”;《齐东野语》则称铜人用途是“盖旧都用此以试医者,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水,俾医工以分折寸,按穴试针。中穴则针入而水出,稍差则针不可入矣”。故铜人除可用于腧穴定位教学之外,或还可用以考查医生针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