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二、学术贡献

1.刺法灸法

《针灸大全》所载的《金针赋》概括了元明时期南北方针灸流派的针法内容,包括席弘一派所倡导的区别男女、上下左右的针法,金代何若愚的“通经接气”法,以及窦默“手指补泻”的“下针十四法”和得气理论等。

该赋继承《黄帝内经》《难经》思想,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针刺手法和理论,将各种方法进行组合运用,提出了诸多复式手法如治病八法、飞经走气四法和三才补泻等。

2.针灸治疗

《针灸大全》所载的子午流针注法较为完备。书中载有《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诀》,是徐凤在闫明广纳甲法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后世纳甲法多依此歌,称为“徐凤纳甲法”。

《针灸大全》载录《八法逐日干支歌》《八法临时干支歌》,提出了“灵龟八法”。此法结合九宫八卦,逐日按时开穴,它与《玉龙经》的飞腾八法有相通之处,但较为复杂。

《针灸大全》还载有“飞腾八法”,也以流注八穴为基础,按时辰的天干纳卦开穴。该法与《玉龙经》中的飞腾八法名称相同,但具体方法不同。

3.针灸文献

《针灸大全》收集了历代针灸文献,包括孙思邈、王惟一、窦默、席弘等针灸医家的经验和学说。书中有众多明代以前医家的名篇,如《四总穴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席弘赋》《通玄指要赋》《标幽赋》等。这些内容后来被《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转引,对明代以后的针灸学有较大影响。

徐凤按《甲乙经》头面躯干分区、四肢分经的排列法,以歌括的方式总结取穴法,便于腧穴理论的推广与流传。

徐凤注解《标幽赋》的水平较高,其后杨继洲重注此赋时,主要采用了徐氏注文。

三、原文选读[2]

梓岐风谷飞经撮要金针赋

觀夫鍼道,捷法最奇,須要明于補瀉,方可起于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午前爲早屬陽,午後爲晚屬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陰升陽降,出入之機。逆之者爲瀉爲迎,順之者爲補爲隨。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觀原氣之厚薄,淺深之刺尤宜。

原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爲補,退後右轉,吸之爲瀉,提鍼爲熱,插鍼爲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爲補,進前左轉,呼之爲瀉;插鍼爲熱,提鍼爲寒。左與右有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

是故爪而切之,下鍼之法;摇而退之,出鍼之法;動而進之,催鍼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而去病,彈則補虚,肚腹盤旋,捫爲穴閉。沉重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一十四法,鍼要所備。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補自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爲腫爲痛,曰實;不足者爲癢爲麻,曰虚。氣速效速,氣遲效遲。死生富貴,鍼下皆知。賤者硬而貴者脆,生者澀而死者虚。候之不至,必死無疑。

且夫下鍼之法,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鍼。凡補者呼氣,初鍼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進鍼,刺入肉内,是曰人才;又停進鍼,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爲極處,就當補之。再停良久,却須退鍼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鍼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凡瀉者吸氣,初鍼至天,少停進鍼,直至于地,得氣之瀉,再停良久,却須退鍼,復至于人,待氣沉緊,倒鍼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暈鍼者,神氣虚也,以鍼補之,以袖掩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及夫調氣之法,下鍼至地之後,復人之分,欲氣上行,將鍼右撚;欲氣下行,將鍼左撚;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鍼摇動,進撚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鍼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況夫出鍼之法,病勢既退,鍼氣微鬆;病未退者,鍼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爲邪氣吸拔其鍼,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病即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鬆,方可出鍼豆許,摇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吸氣。故曰:下鍼貴遲,太急傷血;出鍼貴緩,太急傷氣。已上總要,于斯盡矣。

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火山,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鍼,除寒之有準。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寒至,徐徐舉鍼,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三曰陽中隱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四曰陰中隱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後補也。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鍼,蓋法在淺則用淺,法在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鍼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十遭自平。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鍼五七吸,待氣上下,亦可龍虎交戰,左撚九而右撚六,是亦住痛之鍼。七曰留氣之訣,痃癖癥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鍼,氣來深刺,提鍼再停。八曰抽添之訣,癱痪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扶鍼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復再施。

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血,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二曰白虎摇頭,似手摇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摇而振之。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鍼至地,提鍼至天,候鍼自摇,復進其元,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在乎摇動出納,呼吸同法,驅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

雖曰病有三因,皆從氣血;鍼分八法,不離陰陽。蓋經絡晝夜之循環,呼吸往來之不息,和則身體康健,否則疾病竟生。譬如天下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谿谷,值歲時風雨均調,則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風雨不均,遭以旱澇,使水道涌竭不通,災傷遂至。人之氣血受病三因,亦猶方所之于旱澇也。蓋鍼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軒岐古遠,盧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盡,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豈世上之常辭,庸流之泛術,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悦于心;用之者如射之發中,而進于目。述自先聖,傳之後學,用鍼之士,有志于斯,果能洞造玄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疴,有緣者遇鍼,其病皆隨手而愈矣。

【按语】

《金针赋》是针灸史上影响很大的一篇针刺手法专著,现代针灸书籍所载的针刺手法多源于此赋。该赋在继承发展前代席弘、何若愚、窦默等人的刺法经验之外,还提出了三才补泻、调气法、治病八法、飞经走气四法等复式手法。

●思考题

1.《金针赋》对前代医家的针法经验有何发展?

2.如何评价《金针赋》中的治病八法、飞经走气四法等复式手法?

附1

《金针赋》按

徐 凤

此《金鍼賦》乃先師秘傳之要法,得之者每每私藏而不以示人,必待價之金乃可得也。予今以活人爲心,更不珍藏,載于卷中,與同志之士共知。學者慎勿輕視。若能熟讀詳味,久當見之,則用鍼之法盡于此矣。

附2

《金针赋》序

大明洪武庚辰仲春,余學鍼法。初學于洞玄先生孟仲倪公;明年公歿過維陽,又學于東隱先生九思彭公,深得二先生發明竇太師鍼道之書,梓岐風谷飛經走氣補瀉之法。遊江湖間,以之參問他師,皆不過能談其概,及求精微之妙,百不一二,間有知者,亦莫盡知其奧。余于是甚悦于心,則知世所得者鮮矣,固深胸臆,寶而重之。數年間,用而百發百中,無不奏效。永樂己丑,惜余遭誣,徙居于民樂耕鋤之内,故退寓西河,立其堂曰“資深”,其號曰“泉石”,心以遯守自娱,過者皆曰此讀書耕者之所也。凡有疾者求治,不用于鍼,多用于灸。自是梓岐風谷之法荒廢,而名不聞。非不以濟人之心爲心,蓋不欲取譽于時矣。今也余年向暮,髭鬢皆霜,恐之失傳,眷眷在念。正統己未春末,養疾之暇,閲其所傳鍼法之書,繁而無統,于是撮其簡要。不愧疏庸,編集成文,名曰《金鍼賦》。金乃世之寶也,非富貴不能得之,豈貧賤所能有也,名其“金”,稱其貴也,貴能劫疾于頃刻之間,故以“觀夫”發端,而“嗟夫”結之,則深歎美其法而有收效之捷異耳。篇中首論頭病取足、左端取右、男女早晚之氣、手足經絡順逆之理;次論補瀉下鍼、調氣出鍼之法;末論治病驅運氣血,通接至微之妙,而又叮嚀勉其學者,務必以盡精誠,則可以起沉疴之疾。言雖直,其義詳明,尤其貫穿次第有序,使後之學者易爲記誦,其傳不泯。俟他日有竇漢卿復出,而攻之熟,造之深,得于心而應手,顯用光大,必念乎今之删繁撮簡成文者誰歟?是亦遺言于後也,必學者敬之哉!時正統四年(1439年)己未歲八月既望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