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1.经络腧穴
(1)明堂图
《太平圣惠方》完整地保留了较早期的明堂图,且构图清晰工整,形象生动。
《针经》中“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计二百九十穴”。十二之数,为承袭隋唐以来的十二人形图,如《外台秘要·明堂》中的“因十二经而画图人十二身”。不同之处在于,《外台》按经脉脏腑分次;《针经》则宗《千金·明堂三人图》之例,以偃、伏、侧三人图形为纲,每图再衍化为四图,即1~4为偃人图,5~8为伏人图,9~12为侧人图。每图所标列穴位均附文字说明,可称图文对照,穴随图出。所称290穴,是指双侧穴数而言,实际所列穴名为164个。
《明堂》载穴170个,附图36幅,含正面人形图20幅、背面人形图9幅,侧面人形图7幅,均附穴位的定位、主治、灸量等文字说明。此卷尚有《小儿明堂》图正面6幅,背面3幅,并文字说明,也以图文并茂为特点(参见下篇第十一章第二节图11-6~图11-8)。
(2)腧穴理论
《太平圣惠方》补充了不少穴位。《针经》首次记载了眉冲、督俞、气海俞、关元俞、神聪四穴(四神聪)、前关、上昆仑等穴,其中前四穴被《针灸资生经》归入足太阳膀胱经。《明堂》“具列四十五人形”载录了青灵穴,后被《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归入手少阴心经。
《明堂》下卷所辑的《小儿明堂》除载有不少其他文献中未见的奇穴外,还记录了一些未经命名的穴位,如灸惊痫取“顶上旋毛中”“耳后青络脉”,灸目翳取“第九椎节上”,灸风痫取“鼻柱上发际宛宛中”,灸疳痢取“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等。这些记载都是腧穴形成初期的描述。
《针经》“陈穴道而谈通”,在载述腧穴时,腧穴的主治性能、针灸宜忌、补泻操作、留针时间、灸壮多少、艾炷大小、施灸方法等均按病分列,详尽清晰,为他书所未见。此外,部分腧穴还列有饮食禁忌,如上管(脘)穴下有“忌酒面猪鱼”、中管(脘)穴下有“忌猪鱼生冷酒面毒食生菜醋滑”等。
《针经》约有42个穴位记载有活动肢体以取穴的方法,是临床经验的总结。《明堂》中首见以中指第二节内侧横纹之间的距离为一寸的记载,此法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书记载后广为流传,成为现在通行的指寸法。
2.刺法灸法
《针经》记载了针刺操作时的补泻手法,注意得气与补泻、徐疾与出针的配合。此外,此书还记载了补泻手法的交替运用,如上管(脘)穴可“针入八分,得气先补而后泻之,可为神验。若是风痫热痛,宜可泻之后补”,这一记载,应是对《难经·六十九难》“当先补之,然后泻之”刺法的发展。
《针经》卷首转载了《内经》有关锋针的论述,其后加以发挥,载有以三棱针刺血治疗痈肿等病的治法。
《针经》以针为名,却针灸并重。在施用灸法时,不取隋唐时期常见的“炷务大”,而是提倡艾炷“不需大”,一般只如“雀粪大”“小竹筯头大”。此外,此书还对疗程和灸量进行了详细描述,如“日灸七壮,过七七讫,停四五日后,灸七七”等。
《明堂》专论灸法,总结了北宋以前的灸法经验,辑录了不少佚传文献,如黄帝灸中风法、岐伯灸法、华佗疗男子七疝法等;对前代的灸法经验也有不少发挥,如以赤皮葱热敷灸疮十余遍以发灸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