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用针具的发展

二、刺法用针具的发展

1.针具的材质

(1)石、陶、骨、玉、竹

一般认为,针刺疗法源于砭石疗法。砭石是在旧、新石器时期使用的医疗工具,有击打、出血、溃脓、放水、熨法和按摩等用途。东北昂昂溪等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用石磨制的细长针状物,具有针的外形,称为砭针,或可用于点刺、叩击和按摩。但是,砭石点刺,主要用于放血或刺脓,它的作用和后世的针灸针还是不同的。随着新石器时期制陶技术的发展,用陶器碎片制成的陶针出现,其作用和砭石类似。殷商时期出土的砭石也有用玉制成的。

新石器时期和青铜时期遗址均发现有骨质针,这些针尾端大多有孔,一般认为是及笄簪或缝衣针,是否用于医疗尚难定论。

“针”古写作“箴”,后写作“鍼”。“箴”从竹,咸声。《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说:“医经者……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此处的“箴”“石”并称,指“针刺”和“砭石”两种治病方式,而根据汉字造字的方式,“箴”以竹制成。竹制针具很难保存,这也许是出土文物中未见竹针的主要原因。

(2)青铜

青铜是铜加入锡或铅的合金。殷商时期,开始使用青铜器。1985年,广西武鸣县马头乡西周古墓群出土了两枚青铜针,其中一枚已残断。此针铜质坚硬,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分针柄和针身两部分。针柄扁而薄,呈长方形,针身圆锥形,与柚子树刺相仿。从针具形状来看,这枚针用作浅刺医疗工具的可能性极大,而最早的医疗用针当以青铜制成。

(3)铁

《针经指南·标幽赋》:觀夫九鍼之法,毫鍼最微……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针灸聚英·卷三·铁针》:本草云:馬啣鐵無毒。日華子云:古舊鋌者好,或作醫工鍼也。武按本草柔鐵即熟鐵,有毒,故用馬銜則無毒,以馬屬午、屬火,火克金,解鐵毒,故用以作鍼。古曰金鍼者,貴之也。又金爲總名,銅鐵金銀之屬皆是也。

《医宗金鉴·卷八十六·制针法歌》:制鍼須用馬銜鐵,惟有金鍼更可嘉。煆煉塗酥插臘肉,煮鍼之藥有多法。制鍼用馬嚼環鐵者,以馬屬午,午爲火,火克金,取克制之義也。若以真金制鍼,用之更佳。其煆煉之法:將鐵絲于火中煆紅,截爲二寸或三寸或五寸,長短不拘。次以蟾酥塗鍼上,入火中微煆,取起,復照前塗酥,煆三次,乘熱插拔臘肉皮之裏,肉之外,將後藥用水三碗煎沸,次入鍼肉在内,煮至水乾,傾于水中,待冷將鍼取出,于黄土中插百餘下,以去火毒。其鍼要光圓,不可用尖鋒,次以銅絲纏其柄。

周代,冶铁技术开始出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已有长足发展。铁针当在此时开始被广泛使用,“铁针”一名已见于《管子》《鬼谷子》等先秦时期文献。1957年河南陕县出土的战国青铜匜有针刻阴线纹饰,表明当时已有坚硬的铁(钢)针。早期针灸针具的生产历史失于记载,惟有“金针”之名出现在诸多文献中。

现存记录针具制作较早的文献为《针灸聚英》,该书记载了针具的原料为熟铁;《医宗金鉴》记载了制针的程序和要求。根据这两本书所述,至少在明清时期,针灸用具为马衔铁针,或称马嚼铁针。一般而言,这类针具针体粗、表面粗糙、针尖圆钝、易被腐蚀,使用时,医师操作不便,患者也很痛苦。

据《苏州市志》记载,清同治年(1862)后至1949年前,苏州针灸用针全是手工制作,材料为碳钢拉丝,少数以金、银丝加工而成。

20世纪初,大多数医家都使用镀锌铁毫针。镀锌铁是在低碳钢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4)金、银

汉代医疗用针的原料仍为铜铁,同时也出现了以金或银制造的针具。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的医疗工具中保存了医用金针4枚和银针5枚。

1976年,广西贵港市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3枚绞索状针柄的银针,针柄尾端有圆形小孔,造型与现代针灸用具相似。

(5)不锈钢

1913年,英国科学家布雷尔利发明不锈钢。1930年开始,日本人先采用不锈钢制作针灸针具。1953年,承淡安用从日本带回的不锈钢丝为原料制出了针灸针,随后在自己建立的针具制造厂里进行规模生产,并应用于针灸临床。不锈钢针随之问世并逐渐实现批量生产。不锈钢针灸针以其价廉、耐腐蚀、不易弯折、锐利、光滑等优良性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对金、银实行了严格管制,金针、银针已基本绝迹。

2.针具的种类

(1)九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鍼之名,各不同形:……“鑱鍼”者,頭大末鋭,去寫陽氣。“員鍼”者,鍼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寫分氣。“鍉鍼”者,鋒如黍粟之鋭,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鍼”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鍼”者,末如剱鋒,以取大膿。“員利鍼”者,大如氂,且員且鋭,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鍼”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鍼”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鍼”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寫機關之水也。九鍼畢矣。

《灵枢·九针论》:黄帝曰:鍼之長短有數乎?岐伯曰:一曰“鑱鍼”者,取法于巾鍼;去末寸半,卒鋭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鍼”,取法于絮鍼;筩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三曰“鍉鍼”,取法于黍粟之鋭;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鍼”,取法于絮鍼;筩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五曰“鈹鍼”,取法于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員利鍼”,取法于氂鍼;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者也。七曰“毫鍼”,取法于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络者也。八曰“長鍼”,取法于綦鍼;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九曰“大鍼”,取法于鋒鍼;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开宗明义,说治病“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采用针法治病时,要遵循“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的原则;施行这样的针法,“九针最妙”。九针有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形状,针对不同的疾病而设。此篇关于九针的论述,与《灵枢·九针论》大体相同,《灵枢·官针》和《灵枢·刺节真邪》也对九针的临床应用做了补充。

《灵枢·九针论》说“九针之数”源于“天地阴阳之大数,始于一而终于九”,其实“九”之数受限于阴阳术数学说,并不能充分反映当时应用的全部金属医疗器具。《黄帝内经》中除九针之外,还提到过巾针、絮针、牦针、綦针、燔针、锐针、巨针等针具名。

《黄帝内经》中未载九针图式,现存最早的“九针图”载于元代杜思敬的《针经摘英集》,这一图式为明代高武《针灸素难要旨》和张介宾的《类经图翼》所本。明代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所绘的九针是另一版本,为《针灸大成》所载录。清代《医宗金鉴》也绘有另一种九针图式。

从文字描述来看,九针可以分为三大类。①用于刺法:包括镵针、鍉针、毫针、大针和长针;②用于按摩:员针;③用于溃脓泻血:包括铍针、锋针和员利针。

锋针类似后世的“三棱针”。毫针在后世也被称为微针或白针。大针在后世多被改作“火针”或“燔针”,但后世的火针是指以较粗的毫针用火烧红刺入体内的方法,与《黄帝内经》中的大针并不相同。铍针另有铍刀、剑针等名。

随着医学分科,九针中的部分针具已演变成外科器具,如镵针、铍针等。在后世刺法的应用实践中,毫针成为刺法的主要工具,它实际上包含了九针中的毫针和长针。

(2)毫针

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汉墓出土的4枚金针保存完好。结合针灸文献中九针的记载,这些医针分别被判定为一枚金锋针、一枚金鍉针和两枚金毫针。这些针具的直径在0.12~0.18 cm,针柄方形,距离针柄顶部约三分之一处有一个圆孔,针身圆形;其中金毫针全长6.6 cm,柄部长4.8 cm,针锋部逐渐收尖。

除了列于九针之内的毫针外,历代医籍对毫针的材质和样式几无记载,直到明清时期才有医用针具选用马衔铁的记录。古代毫针的实物,今天所能见者也仅此金毫针而已。金毫针从贵族的陪葬品中发现,材质稀缺,当不是日常医疗中的常用针具。

1949年后,对针灸用针有了标准化要求。针具的标准化经历了部颁标准和国家标准两个阶段,目前施行的是国家标准《GB2024—94针灸针》。

【按语】

砭石是早期的医疗工具,目前被认为是针刺疗法的起源。砭石之后的针具材料有骨、青铜、铁等,现在常用者为不锈钢。针具种类有“九针”之说,但随着医学分科,九针中的部分针具已演变成外科器具。后世刺法的主要工具为毫针,它实际上包含了九针中的毫针和长针。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医学分科越来越细,治病方法不断进步。与之相适应的,是针具的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发展。从早期的“以砭启脉”,到后世的以毫针刺激经脉腧穴,针具不断在演变,对针具的分类也更为合理。

针具的变化对当代针灸学的发展也有启发意义,电针的出现即反映了针灸学在吸取现代科学知识之后的变化;当代新型针具如浮针、揿针也是针具革新的成果。

●思考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针具的革新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