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穴考定

二、经穴考定

1.《针灸甲乙经》

已知最早的腧穴学专著是《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此书早已失传,但其主要内容被保存在晋代皇甫谧的《甲乙经》中。《甲乙经》中的腧穴在四肢分经排列,始于肢端;在头面胸腹分部分区排列。这样的排列方式,反映了早期经脉理论单向向心循行的特点,其后《千金方》《针灸资生经》等书的腧穴排列多与此同。

2.《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隋唐之际,杨上善奉敕撰注《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写成《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此书现仅存首卷,包括自序和手太阴经穴的内容。从首卷的内容可知,《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原书为3卷;杨上善的著作是十二经脉各1卷,奇经八脉合1卷,共13卷。首卷的手太阴经穴按经脉气血流注顺序排列,开循经考穴先河。

3.《外台秘要》

唐代王焘著《外台秘要》,其卷三十九为“明堂灸法”。该书以经统穴,将所有腧穴分列于十二经脉之中,并将任脉穴附于足少阴、督脉穴附于足太阳后介绍,但腧穴顺序与经脉气血流注方向不尽相同。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代王惟一奉敕撰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此书的腧穴排列有两种方式,一种与《甲乙经》相同,另一种将所有腧穴分列入十四经,分经论述。在后一种叙述中,十二经脉腧穴是从肢端开始,向心排列。这种分经论述的方式,上承杨上善,后又为元代忽泰必列(一作忽公泰)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所本。

5.《十四经发挥》

滑寿在《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及其腧穴以气血流注为序排列,其后为督、任二脉及经穴。从腧穴角度看,十四经所包含的腧穴更为完善,但将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并列,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十二脉的循行流注本义,经脉理论反而繁杂难解。

【按语】

从帛书十一脉的单向向心循行,到《灵枢·经脉》的十二经和(或)十四经流注,经脉理论从简单、朴素走向复杂、周密。理论上,十二经气血流注成了针灸学诊治疾病的核心理论,但十二经和(或)十四经气血流注理论不能用以解释所有临床现象,因为它不是经络理论的全部或者唯一代表;而且它与其他经脉理论有不少矛盾之处,如五输穴之井荥输经合所代表的气血从肢端向心由弱到盛的理论,标本根结所代表的四肢与头、胸、腹部位联系的理论等。十二经和(或)十四经气血流注理论与经脉产生之初的原始内涵有相当大的区别,难以直接体现对针灸临床的实际指导意义。

●思考题

十四经顺序、十四经腧穴排列顺序与营气运行方向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