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与针刺发展源流

二、脉诊与针刺发展源流

(一)脉诊法

1.马王堆帛书

《阴阳十一脉灸经》:钜陽脈……是動則病……

《阴阳十一脉灸经》遍诊十一脉,根据十一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

2.《黄帝内经》

(1)类别

《灵枢·经脉》: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

《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灵枢·禁服》: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藏府之病。

《灵枢·终始》: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灵枢·经脉》: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虚實也,以氣口知之。

《素问·五藏别论》:氣口何以獨爲五藏主?

《灵枢·九针十二原》:血脈者……

《灵枢·经脉》:凡診絡脈……

《素问·三部九候论》: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包括对十二经脉、络脉和异常血脉的诊察。书中记载了若干诊法,经脉的诊察法主要有十二经脉遍诊法、三部九候诊法、十二经标本脉诊法、人迎寸口两部诊法和寸口诊法。《黄帝内经》中以人迎寸口诊法记述较多,而寸口诊法尚在形成阶段。这一时期,经脉和脉诊理论有着共同的认识基础,所以脉诊法和对经脉的认识密不可分。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其他脉诊法,如异常血脉诊法、络脉色诊法、足踝脉切按法等。

(2)脉诊的具体方法和异常表现

《灵枢·经脉》: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

《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灵枢·禁服》: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虚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

《灵枢·血络论》:血脈者,盛堅横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鍼,大者如筯……

《灵枢·经脉》: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

《素问·三部九候论》: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素问·刺腰痛》:刺厥陰之脈,在腨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灵枢·经水》: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温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爲之真也。

《黄帝内经》中诊脉的方法,主要包括视诊和切诊;切诊包括切、循、扪、弹等诸多手法;脉的异常,包括颜色变化、寒热变化、充盈度变化等。

3.《难经》

《难经·一难》: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

《难经·十八难》: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难经·六十一难》: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虚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

《难经》在《黄帝内经》“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基础上,结合“三部九候”的有关内容,完善了寸口脉诊法,这一方法成了脉诊法的代表,为现代临床所习用。此后,经脉理论和脉学理论各自发展完善而渐行渐远。

(二)脉诊在针刺中的应用

1.指导治疗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將用鍼,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内而疾發鍼,以去其熱。刺大者,微寫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鍼而淺内之,以寫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鍼,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鍼,而調以甘藥也。

《灵枢·寿夭刚柔》: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灵枢·禁服》:盛則寫之,虚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虚,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灵枢·刺节真邪》:用鍼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虚,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

《黄帝内经》强调脉诊对针刺治疗的指导作用,根据脉诊结果,除可以选择针、灸、药等不同治法外,还可以决定针刺的补泻原则、针刺深度以及是否留针等治疗参数。

2.判断疗效

《灵枢·终始》: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虚,虚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

《灵枢·终始》: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寫而虚,故以知穀氣至也。

《灵枢》还将脉诊应用于针刺疗效的判断,即通过比较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了解是否产生疗效,气至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按语】

《黄帝内经》脉诊的内涵要广于现代四诊的切脉。除现代常用的寸口诊法之外,《黄帝内经》脉诊还包括异常血脉诊法、十二经脉遍诊法等方法。诊察时,不仅需判断脉象的虚、实,还需了解经或络所过部位的寒、热、陷下及血络异常;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脉诊结果,还可了解治疗效果。当代针灸临床实践可借鉴这些方法,以提高诊治水平。

●思考题

针灸临床应该如何应用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