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1]
手太阴(节选)
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鬲屬肺,從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其脈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管穴十。
中府 天府 俠白 尺澤 孔最 列缺 經渠 太淵 魚際 少商
中府者,府,聚也。脾肺合氣于此穴,故曰中府。
肺募也,募,猶盛也。肺之盛氣近出此穴也。
一名膺中輸。膺,胸也;輸,委輸也。胸氣歸此穴,故謂之輸。
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者中。此下穴出曰陷,有本云“廣俠與瞳子相當”。
手足太陰之會,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會謂合同,此二脈氣合于此穴,則知動者二脈也。壯,大也,火力壯大,因以名壯之。
主肺系急欬,主,司也,此穴有病,此穴主司。餘皆仿此。系,繫也,謂肺藏之所繫也;欬,逆氣也。五藏六腑皆有欬,故欬有十一,而肺爲其本。是以肺者合于皮毛,故邪氣至,皮毛先受。寒飲先入于胃,肺脈循胃,寒氣循肺脈上注于肺,即爲内邪;皮毛受邪,即爲外邪。内外之邪客于肺中,即爲肺欬。肺欬日久,即傳與大腸。若邪乘春,肝先受之;若乘夏,心先受之;若乘至陰,脾先受之;若乘于冬,腎先受之。故五藏六府之欬,皆以肺爲本。五藏六府欬狀,如《太素》説之。
胸中痛,惡凊,胸中滿,色色然。色色,惡寒狀。有本作“邑邑”。
善嘔食,凡嘔有五:嘔食、嘔血、嘔沫、嘔膽、嘔乾嘔者之也。
胸中熱,喘逆,逆氣相追逐,多濁唾,不得息。喘,息疾也。喘呼者,多因五藏六府受賊風虚也,故身熱不時臥,上爲喘呼也。
肩背風,汗出面。肺氣盛者,則肩背風,汗出面也。
腹腫,鬲中不下食。夫氣傷則痛也,形傷則腫也。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故風勝則腫也。邪在胃管,膈塞,故飲食不下之。
喉痹,咽者,通飲食也;喉者,通氣路也。《倉頡》:喉,咽也,與此不同。又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之也。
肩息肺脹,皮膚骨痛,肩息,謂息而肩動也。肺氣動則脹也。
寒熱,風成者爲寒熱,陰病則熱,陽病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謂之寒熱。寒熱候者,骨小皮膚薄,而肉無䐃,其臂耎然,其地色烚然,不與天同,色汗然獨異,此其候也。然後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多以三陽爲病,發寒熱,下爲癰腫,及痿厥也。
煩滿。凡陰氣少而陽氣盛,腠理閉而不汗出,故熱而煩滿。
【按语】
本段选文所述手太阴肺经循行本于《灵枢·经脉》,其后列出本经所属十穴名称,再详述各穴定位、主治、刺灸法等内容。腧穴内容先列出《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原文,然后广采医书,详细注解。文中“因以名壮之”,疑当作“因以壮名之”。
●思考题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手太阴”卷称手太阴之脉“管穴十”,其穴数和现代腧穴理论中的手太阴肺经经穴有何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附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序[2]
杨上善
臣聞:星漢照迥,五潢分其瀾澳;荊巫滀水,九派泄其淪波。亦所以發神明之靈化,通乾坤之氣象。人之秀異,得自中和。雖四體百節,必有攸繫;而五藏六府,咸存厥司。在于十二經脈,身之綱領。是猶玉繩分晷,而寒暑不徯;金樞結轡,而晦明是隔。至于神化所財,陶鈞之妙。于形乃細,而運之者廣;言命則微,而攝之者大。血氣爲其宗本,經絡導其源流;呼吸運其陰陽,營衛通其表裏。始終相襲,上下分馳。亦有谿谷滎輸,井原經合。虚實相傾,躁静交競;而晝夜不息,循環無窮。聖人參天地之功,測形神之理;貫穿秘奧,弘長事業。秋毫不遺,一言罕謬;教興絶代,仁被群有。仍制此經,分爲三卷。診侯交雜,窺察難明;支體奇經,復興八脈。亦如沮漳沅澧,沔波于江漢;豐滈澇潏,分態于河宗。是以十二經脈各爲一卷,奇經八脈復爲一卷,合爲十三卷焉。欲使九野區分,望循門而入郢;五音疏越,變混吹而歸齊。且也,是古非今,或成累氣;殊流合濟,無乖勝範。伏稟聖明,以宣後學。有巢在昔,而大壯成其棟宇;罔罟猶秘,以明離照其佃漁,今乃成之聖日,取諸不遠;然而軒丘所訪,抑亦多門。《太素》陳其宗旨,《明堂》表其形見。是猶天一地二,亦漸通其妙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