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二、学术贡献

1.腧穴

奇经八脉的内容早见于《黄帝内经》《难经》,但联系临床的配穴应用很不完备。窦默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倡用“交经八穴”,即近人所称之“八脉交会穴”。他在“流注八穴序”中说:“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子华以此术行于河淮间四十余年,起危笃患,随手应者,岂胜数哉?”由此序可知,此法非窦默首创。

交经八穴各穴均有主治证,共计213证。明代《针灸大全》《针灸大成》均载此内容,并扩充了主治证。元明时期的医家将交经八穴与干支配合,发展了逐日按时推算开穴的方法,如灵龟八法等。

2.刺法

(1)补泻操作

金元时期的针灸医家重视呼吸的作用,强调呼吸与针刺的配合。窦默认为“补泻非必呼吸出内,而在乎手指”,他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理论,将手指操作归纳为“手指补泻十四法”,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撚、循、扪、摄、按、爪、切”。这一观点对后世有较大影响,《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问对》《医学入门》等文献均有阐述,但由于各家对针刺手法见仁见智,以致后代文献多有分歧。

(2)得气与候气

针刺必须得气的认识,早见于《黄帝内经》。窦默对此做了较多论述。《标幽赋》描述了得气时施针者的手下感:“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还描述了候气、得气与针刺手法的关系,即“(气)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这些论述,对后世得气理论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