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经穴排列次序与其他针灸理论
1.五输穴排列与标本根结理论
《灵枢·根结》: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陽明根于厲兑,結于顙大……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少陰根于涌泉,結于廉泉。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
《灵枢·根结》:足太陽根于至陰,溜于京骨,注于崑崙,入于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于竅陰,溜于丘墟,注于陽輔,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陽明根于厲兑,溜于衝陽,注于下陵,入于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于少澤,溜于陽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少陽根于關衝,溜于陽池,注于支溝,入于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于商陽,溜于合谷,注于陽谿,入于扶突、偏歷也。
《灵枢·卫气》: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足少陰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兑;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也。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眦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内動也。手少陰之本,在鋭骨之端;標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五输穴的排列,在早期文献中均为向心排列,在宋代《圣济总录》以后,五输穴的排列开始按十二经气血流注顺序排列,有了向心、离心两种方向。
五输穴之井荥输经合排列表明了各经气血从肢端向心、由弱到盛的流注特点。这一排列方式,与《黄帝内经》中足六经根于四肢,结于头、胸、腹三部的根结理论;六阳经根于四肢井穴,上入于颈部腧穴的根溜注入理论;十二经脉本于四肢下部,标于头面胸背的标本理论相符,反映了四肢部腧穴对头身的远道效应规律及其内在联系。
2.任、督脉经穴排列
任、督脉位于头面躯干,《针灸甲乙经》《千金翼方》《针灸资生经》等书中均依头面躯干按部列穴,由上而下,故任、督脉经穴的次序也是由上而下。
在循经列穴的著作中,《针灸聚英》之前,督脉穴先于任脉穴;其后的《类经图翼》《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等著作中则是任脉穴先于督脉穴。
督脉的穴位在循经排列的诸著作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圣济总录》为由头面向骶部,到了《十四经发挥》,为由下至上。而任脉的穴位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为由上而下,至《圣济总录》后开始由下而上。
按营气流注顺序,督脉下行,任脉上行,《圣济总录》的循经列穴方式符合这一阴升阳降规律。
【按语】
经穴的排列模式历代医著多有不统一处,除脉次及各经经穴的分部分区和循经列穴模式不尽相同之外,历代医书中,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各经经穴的排列均有不一致处。造成这些出入的原因众多,如传抄错误、归经不一、理解不一等,孰是孰非,现在尚无法定论。
经穴的排列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针灸理论。十四经穴的排列,经历代医著多次总结,形成了现代十四经穴的排列模式,即除督脉经穴未按气血流注方向排列外,其余脉次与经穴排列基本与气血流注方向一致。《黄帝内经》的标本、根结和根溜注入理论,仅在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单向、向心的排列方式上有所体现。
●思考题
循经列穴和分部分区列穴的模式对临床实践各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