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的源流
1.《黄帝内经》等早期著作中的八穴
(1)《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爲腧……後谿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爲腧。
《灵枢·经脉》:手太陰之别,名曰列缺……手心主之别,名曰内關……手少陽之别,名曰外關……足太陰之别,名曰公孫……
《素问·气穴论》:陰陽蹻四穴。
《素问·气府论》:陰陽蹻各一。
公孙、内关、外关和列缺见于《灵枢·经脉》,分别为十五络中的足太阴、手心主、手少阳和手太阴之络。
后溪和足临泣见于《灵枢·本输》,两者为五输穴的“输”穴,分属于手足太阳。
申脉和照海之名不见于《黄帝内经》,但《素问·气穴论》《素问·气府论》分别有“阴阳跷四穴”和“阴阳跷各一”的记载,所指当即申脉和照海。
(2)《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卷三》:列缺,手太陰之絡,去腕上一寸五分,别走陽明者……
《针灸甲乙经·卷三》:内關,手心主絡,在掌後去腕二寸,别走少陽……
《针灸甲乙经·卷三》:外關,手少陽絡,在腕後二寸陷者中,别走心者……
《针灸甲乙经·卷三》:後谿者,木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手太陽脉之所注也,爲俞……
《针灸甲乙经·卷三》:公孫,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别走陽明,太陰絡也……
《针灸甲乙经·卷三》:照海,陰蹻脉所生,在足内踝下一寸……
《针灸甲乙经·卷三》:臨泣者,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去俠谿一寸五分,足少陽脉之所注也,爲俞……
《针灸甲乙经·卷三》:申脉,陽蹻所生也,在足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許……
引录《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针灸甲乙经》卷三记载了此八穴的归经、定位、性质等。
2.窦默《针经指南》与交经八穴
(1)交经八穴的来源
《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交經八穴者,鍼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隱者之所傳也。近代往往用之彌驗。予少時嘗得其本于山人宋子華,子華以此術行于河淮間四十一年,起危篤,患隨手應者,豈勝數哉!予嗜此術,亦何啻伯倫之嗜酒也。第恨斯學之初,心術未償,手法未成,而兵火薦至,家藏圖籍與其的本悉亡之,今十五年矣,切求而莫之獲。近日得之于銅臺碑字王氏家,其本悉如舊家所藏,但一二字訛,及味之亦無所害矣……苟診視之明,俾上下合而攻之,如會王師,擒微奸,捕細盜,雖有不獲者,寡矣……
“交经八穴”作为一个腧穴类别,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窦默的《针经指南》,其标题为“流注八穴”,而其序文称之为“交经八穴”。从序文可知,此法传自“少室隐者”,当时用者颇有效验,山人宋子华将此法传授给窦默,故窦默非交经八穴的创始人,在窦默之前,此法应已流传了一段时间。
(2)八穴交会与八穴主治
《针经指南·八穴交会》(据《普济方》):公孫通衝脈,内關通陰維,合于胸、心、胃。
臨泣通帶脈,外關通陽維,合于目鋭眦耳後、頰、頸、肩、缺盆、胸膈。
後谿通督脈,申脈通陽蹻,合于内眦、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
列缺通任脈,照海通陰蹻,合于肺系、喉嚨、胸膈。
交经八穴有八穴交会的关系。结合八穴主治证,八穴交会即指穴位配合的主治范围。
在这8穴中,除内关和外关为“独会”之外,其余6穴均合于其他穴,如公孙合内关、临泣合外关、后溪合申脉、申脉合后溪、照海合列缺、列缺合照海。各穴均有主治证,在治疗这些证候时,除内关、外关的主治证用本穴治疗而无需配穴之外,其余6穴的主治证可以“先刺主证之穴,随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如病未已,必求合穴”,如表8-8所示。
表8-8 交经八穴主治证及治法表
3.刘纯《医经小学》与经脉交会八穴
《医经小学·卷三·经脉交会八穴》:公孫衝脈胃心胸,内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鋭外關逢。後谿督脈内眦頸,申脈陽蹻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蹻照海膈喉嚨。
明代医家刘纯的《医经小学》初刊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是一本主要以韵语来阐述医理的综合性医书。此书卷三载《经脉交会八穴歌》,刘纯称引自《针经》。交经八穴在此歌中被命名为“经脉交会八穴”。这一歌诀,被后世《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著作所转载。但“经脉交会八穴”的名称并没有突出八穴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4.徐凤《针灸大全》与八脉交会穴
徐凤《针灸大全》的第四卷为“窦文真公八法流注”,其中有多首歌诀与八穴有关,如将刘纯的《经脉交会八穴》改名为“八脉交会八穴歌”,“八脉交会穴”之名首见于此,此名称直接反映了奇经八脉与八穴的联系。
该卷还载有“八脉配八卦歌”“八穴相配合歌”“八法主治病证”,其中的“八脉”“八穴”和“八法”均指八脉交会穴。
《针灸大全》也记载有“八法主治病证”,但此篇内容除了收集窦默书中交经八穴主治证内容之外,还抄录了其他针灸方书的内容,故其主治数与实际所载病证数出入较大。
在八脉交会穴的基础上,元明时期的医家又结合九宫八卦和按时刺灸的理论,发展出了应用八脉交会穴进行按时刺灸的“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针灸大全》即载有这两种方法。它反映了当时医家已认识到了时间对人体节律的影响,但方法机械,故亦受到后人批评。
5.其他明清时期著作与八脉交会穴
在《针灸大全》之后,《针灸聚英》《医学入门》《针灸大成》《针方六集》和《医宗金鉴》等著作中均载有八脉交会穴,其名常用“八脉交会穴”“八穴”“八法”等名称。
在这些著作中,对八脉交会穴的配伍方式,主治证及其与奇经的关系都做了进一步阐释。
【按语】
“交经八穴”的名称强调的是“八穴”,而在“八脉交会穴”的名称中,“奇经八脉”似乎成了八穴理论的主体。事实上,分析交经八穴名称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交经八穴的本义不在于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通,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配穴方法和临床经验;但由于八脉交会穴的主治病证很难用腧穴归经理论说明,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可用以补充说明这些主治证候。
八脉交会穴含上肢四穴和下肢四穴。上肢四穴除后溪穴外都在腕以上,位置偏上;下肢四穴在踝以下,位置偏下。每对相合的上下二穴位置和经脉大体对应:列缺与照海都在腕、踝关节附近,后溪、申脉均属太阳经穴,临泣、外关均属少阳经穴,公孙、内关皆位于上下肢的内侧中间区域。这四对位置对应、治疗作用相似的穴位,可以对各自的主治证起“上下合而攻之”的作用,这是交经八穴上下配伍运用的基础。
在八脉交会穴的启发下,后世医家对腧穴的配伍应用进行了发挥,近代以合谷与太冲组成的“四关”穴,其配合也符合八脉交会穴的配伍规律。
●思考题
八脉交会穴是否可以主治全身各类疾病?
【注释】
[1]《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背”作“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