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13年,墓葬年代约为西汉景帝、武帝时期的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3号汉墓出土了竹简951枚,其中编号为M3:121的竹简中有730枚为与脏腑、经脉、腧穴、刺法等有关的医简。因此墓所在地俗称“老官山”,故这批医简也被称作“老官山汉墓医简”。这些医简的分类和命名尚未完全统一,大致有4种意见,对应关系见表1-1。除《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因含题名简而无争议外,其余书名多未有定论,本书按第3种意见。此外,后续研究发现,编号为M3:137的竹简中有27支简与经脉有关,整理者命名为《经脉书(残简)》,也有学者命名为《经脉》。天回医简主体部分抄录于西汉吕后至文帝时期。
表1-1 天回汉墓医简M3:121的分类和命名
注:①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J].考古,2014(7):59-70.②李继明,任玉兰,王一童,等.老官山汉墓医简的种类和定名问题探讨[J].中华医史杂志,2016,46(5):303306.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四川成都天回汉墓医简整理简报[J].文物,2017(12):48-57.④黄龙祥.老官山出土汉简脉书简解读[J].中国针灸,2018,38(1):97108.⑤2014年意见中的《病源论》简,在2016的意见中有若干支被分别归入到《诊治论》和《六十病方》。
天回医简有多处出现“敝昔曰”字样,“敝昔”是“扁鹊”的通假用字。扁鹊为中医史上著名医家,但并无确定的医学著作流传于世。扁鹊生平和医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汉书·艺文志》医经七家中,有《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但其书不传;今有《难经》一书,一说其作者为扁鹊。天回医简中的《脉书·上经》《脉书·下经》《刺数》《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等书中,载有较多的脉诊、五色诊病、经脉和针刺的内容,它们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史书及传世医学文献中所载述的扁鹊学派特点相符,故这批医书应与战国时名医扁鹊有关,有可能是扁鹊及其弟子的著作,对了解扁鹊的医学思想及流传有重要意义。
天回医简中,与针灸相关的内容主要见于《脉书·下经》《刺数》《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经脉书》。各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脉书·下经》共258支简,内容以经脉病候为核心。从内容和体例上考察,与张家山《脉书》有相当程度的对应性。该篇按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辨风、痹、蹷、痿、水等诸病之变化;第二部分辨十二经脉循行及病候;第三部分论“相脉之过”及三阴三阳脉死候;第四部分辨足大阳络、足阳明支脉和间别脉的循行及病候等。
《刺数》共48支简,是一篇关于针刺治法的专论,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针刺方书。该篇首论“脉刺”“分刺”“刺水”诸刺法之不同,内容可与《灵枢·官针》对照;并论察脉诊病之法,总结“刺数”之义。其次述及风、痉、水等病证的针方,共40条;所涉及的刺法,多与《史记》所载仓公之法相合。
《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共63支简,题名与《史记》所载扁鹊、仓公一派的“逆顺”“五色”法相合,内容则与《脉书·上经》有相承关系,包括五色脉诊、表里逆顺、五脏虚实及石、犮法的运用等。
《经脉书(残简)》共27支简,该部竹简与马王堆医帛《足臂十一脉灸经》、张家山医简《脉书》及同墓出土的《脉书·下经》等均有所不同,而与《灵枢·经脉》相类。